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场域、资本、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 ,这三个概念的提出 ,使社会学的研究呈现新的视角。布尔迪厄力图通过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 ,从而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本文思考焦点即为社会实践理论的这三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再生产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于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现代社会批判理论,其中尤以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最具代表性。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核心关键词是“文化资本”、“惯习”和“符号权利”,了解其基本意涵,寻找出我们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以及找出阻碍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问题,将会使我们目标明确地进行变革,从而使高等教育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3.
"无知"与平等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概念。布尔迪厄和朗西埃教育学思想的共同点是都指出"无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掩盖了其实质上与学生间的不平等。两位学者的不同点在于布尔迪厄主张这种不平等是由不同社会团体在场域中的位置和掌握的资本不同所引起的,而朗西埃则认为弱势群体无法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资本不被强势群体所认可。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界对于布尔迪厄理论的重视和接受,多集中在他的资本、权力和场域等相关概念,对于他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核心命题——习性(habitus,又译作“惯习”)的探讨和阐释则相对不多。作为布尔迪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环节,习性有着丰富的含义和鲜明的美学及人类学指向。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在文本梳理和批判反思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习性理论的审美人类学维度。  相似文献   

5.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以其独特的生成结构主义开辟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视界,提出了著名的教育与文化再生产理论。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布尔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布尔迪厄是该理论的杰出代表。本文阐述了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文化资本、惯习、符号暴力,概括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最后介绍了对“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布尔迪厄、鲍德里亚三位西方学者都批判、揭示了“纯”美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思考“纯”美学的意识形态性,三人分别提供了商品化、话语符号权力、消费社会的符码化特征这三个具有借鉴意义的切入角度。  相似文献   

8.
为引导学生认识、改善个人的现实处境与命运,布尔迪厄一面批判各种不切实际的知识与教育,一面按自己的社会学思路展开知识与教育重建。梳理布尔迪厄的知识教育批判与重构,不仅可以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知识有助于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成长,而且能够提炼出一种布尔迪厄式的教育学,进而丰富教育学的文本形态、内容构成与理论效力。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以场域为核心、以学校为中介的社会再生产模式。这一理论揭示了权力与资本在学校场域中通过国家意识和个体惯习的符号化实现再生产的过程。其观点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虚无主义的特征。布氏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及其背景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自21世纪初被引入教育领域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社会网络分析的特色在于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并采用系统性的视角把握教育中的关系活动,这是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它从“社会资本”而非“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教育,用更接近教育现实的视角分析和理解教育活动;它提出了一套教育研究独有的概念命题和分析框架,为教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以教育中的“关系”为关注点,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工具;这种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也催生形成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改进的新认识、新途径。从发展趋势上看,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特殊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础理论建构和可视化工具“精致化”同步推进,中观和宏观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模式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试图洞察日常生活中个体心智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其生成和运作的规律。文章通过分析布迪厄社会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惯习、场域和资本,揭示出现代等级社会中阶级、文化和权力的联系方式,以及教育如何起着维护和再生产社会等级和结构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的学术目标具有政治性,因此他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围绕着反抗社会不平等的主题。他的社会学诗学包括两个方面:就社会学美学而言,指出文化隔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就文学社会学而言,分析了文化生产场的发生和结构,并指出对于支配着文学生产场的根本信念即艺术自主性的坚持,乃是反对符号统治的重要手段。对于布迪厄社会学诗学对于中国学术语境的积极意义应予以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科尔曼、布迪厄资本理论的综合与扩展,本文分析了城乡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差异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有很强的相关性;城乡间家庭资本存在的较大差距是形成城乡家庭子女学业成就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解析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演化过程中,教育究竟是引导社会变化,还是造成社会再生产的行动主体呢?针对此问题,文章试图通过解析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探究教育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再生产着教育本身以及这种再生产如何掩盖现代西方社会看似平等实际上并不平等的教育再生产真相。  相似文献   

15.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无论是就其合作形式还是合作内容而言,都无法形成真正有效教育的合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旨在以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其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即惯习、社会资本和场域来具体分析家校合作低效的根本原因。试图对相关问题给予适当的展望,以期引起教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下的高等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的文化权力理论试图揭示文化在维持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他利用"惯习"和"场域"的概念来分析大学作为文化符号的生产者在社会分层与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从竞争性的入学考试到学生离开大学进入就业市场,文化资本的差异导致的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布迪厄社会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本文从布迪厄对二元论的批判和关系主义方法论出发 ,分析了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意义 ,并揭示出布迪厄的基本社会观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六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时期社会结构中历史性问题和现实矛盾的不断凸显,党和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遵循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框架的前提下,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并能有效缓解发展期社会矛盾的机制体制,取得了包括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领域内的积极变迁,人口、城乡、区域发展结构领域内的积极变迁,以及处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领域内的巨大成就,推动了朝向更加合理方向的积极稳妥的社会结构变迁,从而也为保证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事业始终得到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结构的支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This work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ooted in social capital theory which can be utilized to guide future research of new teacher induction, as well as inform school and district leaders about important elements of a school’s social context which may mediate the effects of new teacher induction. Specifically, this work elaborates on the elements of a school’s social context which impact teacher socialization, including: (a) levels of relational trust and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b) characteristics of novices and their colleagues, (c) alignment amongst novices and colleagues, and (d) the frequency and content of their interact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improved practice are provided given the elements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theme of this special issue, the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o collaborative think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an analysis of postings to an EdD bulletin board. Bourdieu's concept of habitus as socialised subjectivity is manifestly appropriate to the focus on professionality, the key theme of the course. A crucial element of the educationalis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constituted by deliberation and dialogue, shaped in forms of a discourse associated with this community of practice. Analyses of data draw on Bourdieu's conception of the intrinsically double nature of the ‘reality’ accessible here; that in order to apprehend the ongoing construction of meanings within the bulletin board postings, we should also endeavour to attend to the ‘objective structures (spaces of position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greater success is demonstrated among learners and tutors in appropriating/demonstrating/developing their professional habitus in exchanges where symmetries in discourses are achieved, or, perhaps more accurately, asymmetries in either or both aspects of Bourdieu's ‘double nature’ of reality, are managed or avo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