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战国策》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亦史亦文的先秦杰作。由于它反映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倾向,故被后代正统儒家卫道士们“鄙而弃之”,并被斥为“害正”之“邪说”,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和“足以坏人心术”之作,以至必欲“放而绝之”。而结果却是放而不能绝。何以如此呢?笔者认为,这当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富于文学的魅力则应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先秦时期虽然还说不上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候就没有“纯粹”的文学作品。除《诗经》与《楚辞》中的大部分堪称其例而外,先秦寓言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作品,而《战国策》中的寓言则是其中闪耀着异彩奇辉的佳作。它们有经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无疑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的文辞之精妙奇伟,历来备受推崇。宋代李文叔说它“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书战国策后》)明代姚三才赞美它“雄辩变幻,自是宇宙间一种好文字。”(见《战国策谭概·附录》)胡汝嘉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书中人物论孝,语言简短,常与忠对偶,与廉、信等美德排比。出现于游说之士口中的孝的楷模人物为曾参、孝己。书中记述了六个人的孝行,十三件以上利用孝道设计说辞、策划计谋的事。游说之士对春秋以来的传统孝道发表了两点异议,表达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战国策》是一部我国先秦时期弥足珍贵的史料汇编,也是一部杰出的散文总集。在这部贯串着纵横家思想的历史散文著作中,蕴涵着不少关于人才问题的见解和论述。倘加探微索隐,则不难发现,这是一些颇有价值的真知卓见,其中显然有超越前人、高出当世和启示后人之处。因此,对《战国策》中的人才论作一番认真的探索和研究,应该说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尚贤",即崇尚贤能。《战国策》中一些篇章展现了一个新兴阶层"纵横家"的群像。纵横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潮。《战国策》一书展示了纵横家们的别样才能,那些活跃于各国朝堂之上的谋臣策士、游说之徒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强势地影响着诸侯国的兴衰存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尚贤"思想的普遍认可。一些篇章从士阶层立场出发,所提出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主张"尊贤""尚贤",可以说是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的措施与初步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纷争不休的战国时代,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群像,尤以《战国策》中集中塑造以苏秦为代表的策士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或合纵,或连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异样的言行,也让后人回味千年。本文以《战国策》中的策士为范本,尝试解析其精神风貌,窥看战国时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7.
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总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启。《战国策》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结束,它师承《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又下启了有汉一代的史学与文学,尤其对《史记》和汉赋影响深远。关于《战国策》对《史记》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前人论之甚少,今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上承《国语》、《左传》,下启司马迁的《史记》,内容是纵横家的自我表现,故而从人物的粉墨登场到建功立业,从举手投足的细枝末节到文采飞扬的长篇大论,从外在的神态变化到隐秘的内心独白,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作者都有精心的安排,从而使《战国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写人从自然到自觉过渡的桥梁.是纵横家的自我表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写人从自然到自觉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全书,由于善用多种修辞手法,所以纵横恣肆,气势逼人,活泼清新,生动形象,历来受到人们激赏。本文试对这一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有的同志说,先秦两汉的古籍凡称“诗曰”“诗云”,一律是指《诗经》。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请看《战国策》中的一些“诗曰”和“诗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战国策》中的"是"字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的搜集和整理,就其中的"是"字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来讨论《战国策》中的"是"字的用法。文章认为,《战国策》中的"是"字作代词时,能够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是"字还有形容词、动词的用法,以及由"是"字组成固定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史料汇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历代的图书著录家大都把它列入史部的杂史类,也有把它列入子部的、纵横家类的。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综观全书的内容,我们就会看到:它所记载的主要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各国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的言行和游说活动的过程。全书充满了雄健的论述或辩难,构成了  相似文献   

13.
美文采撷轲既取图奉之,发①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②。拔剑,剑长,操其室③。时恐急,剑坚④,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臣闻鄙语⑤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论幸臣》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⑥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战国策·赵策一·张孟谈既固赵宗》赵且⑦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和经典范本,其“中和”精神更是帮助理解《诗经》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情感表达的中和化和戒惧敬畏意识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了《诗经》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战国策》出发,着重讨论核心身体词"肠"。我们首先构建以"肠"为核心概念的语义场,观察《战国策》所反映出的上古词汇的概貌,并结合类型学的研究理论,将汉语放入世界语言中进行比较,探索不同语言之间词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主要内容是记述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言论和行动的一部著作,它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视角通过纵横家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所体现出的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新的思想,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认识那个时代留下了生动宝贵、丰富多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是先秦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虽然其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但《战国策》中的散文语言简练、生动又富有表现力,不仅具有讽刺和调侃意味,同时又具备教育功能,传达了人生哲理,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将从《战国策》的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和寓言教学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战国策》对语文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乃刘向杂采多本"中书余卷"汇编而成,其中"不尽信"之处亦被历代学者所发现并研究,使其部类归属问题成为一个千百年来聚讼纷纭的公案。本文以这些"不尽信"(拟托)篇章为切入点,在分析《战国策》"拟托"文及爬梳有关其部类归属观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拟托"的含义,"拟托"文之作者,被"拟托"之对象、原因及其目的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韩威 《文教资料》2012,(23):1-3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计策计谋及更深层的思想观念。在动荡不稳的社会环境中,"士"这一阶层逐渐发展起来。各家策士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在各诸侯国游说献策,这其中个人利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自保并且在乱世中获利,一些策士往往采取折中的方法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发展。本文分析了折中观念在《战国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战国策》中的“今”字用法。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书中“今”字的基本用法仍然是时间名词,主要用做时间状语。传统上对“今”字假设连词用法的划分。是一种误释。本文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了这种误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