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是因为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我国新闻学界和理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特别是在2007年,由于先后出现了影响恶劣的“纸馅包子”、“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虚假新闻,中国记协发出了要求新闻界“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新闻真实,采取有力措施杜绝虚假新闻”的通告,更是掀起了新闻界的“打假”高潮。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体制能完美地解决每个孩子的个体问题,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和学生生涯中的几位老师,这些构成的是一个“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关于她的宣传材料上描述:杨竹芳,从事侦监工作21年,处理案件1800件有余,没有一起错案、超期、违法违纪、被举报或投诉,并在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方面尽心尽力,成果突出。而在段建民眼里,这是一个缺乏柔情的、大部分时间缺席家庭生活的媳妇。杨竹芳在办案上既有热情,也有焦虑,导致工作起来“像个疯子一样”。案子,是她的热爱、自信和骄傲,但也附赠了她对一老一小两个段姓男人的一生愧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孙中山先生1925年国葬仪式与相关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民党对葬礼的政治运作以及民间报刊、国民党党报对国葬的相关报道,研究发现,孙中山逝世之际,民间报刊创造了一个自由而多元的舆论空间,对他生前的评价有赞誉有贬斥,评说间可见孙中山形象的歧异,与当时国民党的尴尬地位恰相映照。历经连年的军阀混战,社会也召唤“伟人”出现来终结混乱的局面,实现南北和平。在弥漫的民族主义浓厚气氛中,民间报刊基于民族情感将孙中山建构为“民国伟人”,报道了社会各界的哀悼和纪念,并向民众宣示了再创共和、建设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信念。国民党通过纪念空间(中山陵的设计方案的公开征集与中山陵修建等)、仪式操演(总理纪念周)等多种技术形式将总理神圣化。新生的党报则配合党的政治任务,以超常的报道数量、二元对立的民族主义宣传话语,塑造了孙中山的国家英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政党威信与建构国家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5.
5月27日,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在《报摘》的“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中连续播出三篇录音报道,分别介绍了穿越死亡之线的济南军区某部红二团、组织部队进行生死挺进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奋战在一线的都江堰市检察长何淼的感人事迹。在当前抗震救灾任务十分紧迫、各方信息众多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狂欢派对中,最佳纪录片奖的获得者总是居于聚光灯下的边缘位置。纪录片《寻找“小糖人”》摘取了第85届奥斯卡奖的“最佳纪录长片奖”,似乎也并没有为其煎熬了六年之久的导演——瑞典人马利克·本德让劳尔赢得多少荣光与利益。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红色英雄文化。江西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原创文化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以革命先烈的家书为载体,让写信人(英雄烈士)与回信人(烈士后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体现出英雄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节目在英雄人物的选择和塑造中,体现出"先锋性"和"平民性"的统一。节目通过主题凝练、烈士后人访谈和主持人评述,建构起英雄精神的思想性,而英雄精神在烈士的战友、亲人及后继者身上得到传承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天地》2008,(6):10-10
“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9.
李琦  王静 《传媒观察》2022,(3):34-40
在社会转型期的多元语境下,单纯造神或渎神的英雄叙事文本都不再为受众所青睐。近年热播的新主流电视剧绘就多元色域的英雄光谱,实现了政治诉求、艺术表达和商业逻辑的整合与共赢,完成了对英雄形象的合理重塑,满足了当代观众的认知逻辑与审美取向。遵循英雄原型的历时性特征,新主流电视剧复刻了受众深埋于潜意识的英雄情结,并借助影像建构的集体记忆将受众整合成“想象的共同体”,强化了其对主流价值观和国族身份的认知。新主流电视剧在类型化创作上开辟出新的叙事范式和传播模式,英雄叙事的影像传播在当下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陈霞 《大观周刊》2012,(49):20-20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是南谁创造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并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其唯心史观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都表现为“英雄史观”,表现形式基本上两种:  相似文献   

11.
以邦德小说为源头的邦德文本所建构的大众英雄詹姆斯·邦德,一直是在作为飘浮的能指或"变动的焦点"作用于英国大众文化的,通过耦合支配性意识形态与从属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置其观众/读者于新的意识形态坐标系之中,组织和协调大众对国家命运变化的反应——"不断变化的自我概念、想象的过去及可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英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英雄形象是经话语传播和修辞建构的,美国媒体如何建构中国英雄,能否与中国形成“重叠共识”,不仅折射了美国对华认知,也关系到东西方话语体系和价值观的融通。论文分析了1972年中美“握手破冰”至今50年来美国媒体视野下的中国英雄形象,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英雄群像立体多元,既体现出国际公共性内涵,也体现出美国复杂的主体性涵义;在文本层面,美国媒体通过同情认同、对立认同、误差认同的修辞策略来建构中国英雄;在价值层面,报道既体现了两国的“重叠共识”和价值多元,也受跨文化场域、国家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而走向“共识虚无”。论文还分析了如何弥合中美分歧,通过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实现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于清华 《兰台世界》2022,(1):133-135
1943年2月11日,日军宪兵队经过1年3个月的严密侦察在沈阳白塔铺逮捕了我抗日谍报英雄赵福元、史顺臣等人,此事件被日军称为白塔堡事件。本文通过大量史料讲述了东北人民十四年反抗史中的一条秘密战线——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织。他们是我党配合苏联共产国际进行的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一部分,提供了大量情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机智战斗,如赵福元、史顺臣等人最后为掩护战友牺牲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历史不应忘记他们。  相似文献   

14.
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是近年来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又一精品力作;军事典型人物杨业功的宣传则是近年来军事典型宣传比较成功的范例。电视剧《亮剑》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相继热播,不断刷新收视率纪录;杨业功的典型宣传则在军内外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人们感怀和追思杨业功的热潮。《亮剑》勾勒的是虚构的荧幕英雄,而杨业功典型宣传树立的是一个真实的现实英雄。虽然电视剧《亮剑》和杨业功的典型宣传分属军事文艺创作和军事宣传工作两个各自不同的领域,但从刻画人物的方法手段和引发热潮的传播效果来看,通过对这两个成功个案…  相似文献   

15.
邵鹏  王晟 《中国出版》2023,(1):22-27
数字媒介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人类记忆载具的更新,还塑造了兼备开放性和冲突性的新记忆生态。数字记忆看似改善传统媒体时期英雄记忆的遗忘与束缚,但事前把关、事后删除机制的缺失也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从特点上看网络空间的英雄记忆是流动的、碎片的,也是联系的,而草根式的书写、拉锯式的博弈与协商式的融合正在使英雄主义精神面临解构的风险,需要从情感、空间、叙事和仪式的不同维度来延续和强化英雄记忆。  相似文献   

16.
一 海难幸存者每年一次聚会,据记载,古今中外仅有两个:一是“泰坦尼克”号,一是“江亚轮”。英国游轮“泰坦尼克”号沉没以后,每年的4月14日晚上,该轮的幸存者们在欧洲或美洲的某个饭店的大厅里聚会,以纪念命运恩赐他们第二次生命的那个夜晚,追悼葬身大西洋海底3720米深处的遇难者。最初,每次聚会有上百人,但年复一年,赶来参加的人头发越来越白,人数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几个步履维艰、老态龙钟的人。于是他们无奈地商定,不再进行聚会。  相似文献   

17.
周敏  徐银霞 《新闻前哨》2023,(13):31-32
面临特殊的公共事件时,一座城市的应对成为凸显其形象的契机,在武汉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媒体向外界展示出武汉是一个英勇的、有担当的、感恩的英雄城市形象。本文以湖北日报全媒体报道为分析样本,利用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对关键词进行检索,探究媒体对武汉“英雄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总结媒体建构城市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雯文 《中国记者》2012,(1):90-91
战斗英雄也有低谷期他坐了下来,摘下墨镜,黝黑英气的脸上透着疲惫。最近一直很忙,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报道,让人喘不上气来,已经连续几个月没休息了。他苦笑了下,双手快速地搓了几下脸。真想好好睡一觉!他是单位有名的新闻大腕,年年业绩第一,每年的奖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而英雄往往源自想象、建构和传播。英雄的建构总处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机制中。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形象谱系中,英雄形象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围绕巩固新兴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业生产、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实施“人人皆可为英雄”的视觉修辞,从劳模英雄个体、先进小组集体和劳模家庭聚合的视觉话语设置,叙述了新中国早期的工农兵“英雄相”。作为一种视觉隐喻,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通过“平凡英雄”式的叙事塑造了新的观看主体和民族国家的精神表征,代表了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想象,以此动员群众。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