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记小说与笔记散文有很大差别,散文与小说之最终分野是虚构.唐人笔记尚纪实.宋代笔记散文发达,其中野史散文、都市散文在人物塑造、语言创新、文体创新方面都可以比肩古文.中国古代笔记散文应得到正名.  相似文献   

2.
宋人创作笔记的动因主要是娱乐、补史、戒世、书愤、志博学、广见闻以及备忘等,这与宋人的时代精神、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广记资讲话”是宋初承唐而来的笔记创作动因之一,但宋人笔记的娱乐性从唐代笔记更多用以娱人而转向自娱.在宋人眼中,补史功能高于助闲谈的娱乐功能,这源于他们注重理性、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宋人希望笔记创作能够有用于世,起到劝诫作用,同时读者也将是否能够有益教化作为品评标准之一.宋人借笔记以书愤,内容可分为一己之愤与家国之恨.宋人以博学相尚的价值观念促使其创作笔记以志博学、广见闻.宋人笔记皆非一时一地所作,随手记录时自然有备忘之用,且最后编辑成书也有备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笔记是不可忽视的。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的写作之余,留下了许多笔记类文本,其涉及范围之广、数量之大,让人惊叹。 笔记作为一种文体出现,盛行于北宋,当时宋祁将自己一些谈天说地的文章汇编成册,以“笔记”名之。宋祁在北宋与欧阳修齐名,影响甚大,后遂以“笔记”相沿成习。 笔记的真正出现,并非自宋祁开始。相传三代直至春秋战国时的“左氏记言,右氏记事”,就已经属于笔记的前沿。现在能看到的《战国策》、《国语》等典籍,都是经后人整理的。其原形,或许即是左氏、右氏的笔记之作;先秦的一批诸子杂著,有些…  相似文献   

4.
《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的一本笔记体著作,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朝的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这部笔记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部分,除五笔只完成十卷外,其余各有十六卷.书中没有分类,也没有按时代先后,作者在随笔卷首题曰:“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行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说明了此书撰写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时期,笔记资料浩如烟海。宋代笔记中对杜甫及其诗歌以赞扬肯定为主。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肯定杜诗的“诗史”价值;推崇杜诗的儒家特色;赞美杜诗用字之工、诗意之精、体制之妙;欣赏杜诗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此外,从笔记中涉及李杜优劣论的部分也可看出宋人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6.
讲课的语音速度,与学生做笔记的速度,是有误差的.究竟误差有多大?我们曾做过这样的测试:由一位语速适中的教师讲授《菜园小记》,并即进行录音,同时,对学生在该堂课所作的听课笔记作了抽检.得出的有关数据是:老师讲课--语音速度平均每分钟为八十五至九十五字左右.学生笔记--记录速度平均每分钟为四十字左右.以每分钟差距为四十五字计算,若学生在一节课内要做十五分钟笔记的话,误差就是六百七十五字.如此类推.在一周六节的语文课内,学生做笔记就会缺漏四千零无十字之多.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哩!难怪许多同学常常为做笔记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而苦恼.  相似文献   

7.
对礼教道德和处世为臣之道的提倡是北宋历史琐闻笔记的两大重要主题,这是北宋历史琐闻笔记与前代笔记的重要区别。这一变化是受北宋时代风气影响所致,而笔记传播开来之后又直接影响了士大夫的言行判断。自历史琐闻笔记的题材和主题在北宋基本发展定型之后,后代笔记大多沿袭了它在这方面确立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现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创作理论上探究原因.主要是二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所持的体裁观不同、作者的审美想象与理性观照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著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使用时需要细加择别.再次,从行卷风气、史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特点,驳正了对唐五代小说或笔记文学性强、真实强弱的宠统指责,认为其史料价值迥剔于明清以后几全属虚构之小说.并指出应该在宗教研究等方面,充分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自主阅读过的程中,做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正在阅读的材料上.做笔记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所做的标志、记录等.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书头笔记,是指利用符号、标志、批注等方式,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另一种是另纸笔记,是指在材料以外的其他纸面,如笔记本、活页纸、卡片上做笔记.另纸笔记还包括在计算机等多媒体上所做的笔记.  相似文献   

11.
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课件制作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课件制作的基础.教师要严格检查学生做笔记的准备工作,统一做笔记的时间,紧密结合笔记演示课件的制作方法,强调学生按照笔记演练,增强学生做课堂笔记和使用课堂笔记的意识,使她们在使用笔记的过程中,培养丰富他们的课件知识,形成课件制作技能.  相似文献   

12.
做笔记是门很少有人研究的学问。会做笔记的同学可能记得很简单,但却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学上课时几乎一直在记笔记,笔记上密密麻麻,但课后几乎不看,因为看笔记和看书没有什么区别,如此记法,不仅效果差,还会影响听课。所以,学会做笔记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主人公之  相似文献   

13.
交替传译是一项现场性很强的高强度口译活动,笔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文从分析笔记和工作记忆的关系入手,通过整理笔记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强调笔记的辅助功能和其必要性,并针对笔记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听课笔记是听课者对所听课堂教学过程真实的记录和反思,写好听课笔记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所听课之感受,认真反思所听课之效果,有助于提高自己评课的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因此,我们应认真写好听课笔记。但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写听课笔记,如记流水账一般,只记录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实实在在地记录师生活动中的优劣得失,没有听课“评析”或“建议”、“反思”,所以,无法实现听课之本意。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写听课笔记应做到“三要三勿”。  相似文献   

15.
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宋代笔记为依据,研究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首先,探讨笔记的内涵;其次,对宋代笔记概况作一概括。在此基础上,对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宋代笔记中对李白的肯定集中在其主体的才气方面,而对他的否定则主要集中在其诗之思想内容方面。此外还对宋代的李杜优劣论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6.
杂说笔记作为笔记类别之一,具有叙事、议论、考证、载记四种叙述方式并存的特点,其内容中的叙事因素值得注意。清代的杂说笔记在叙述杂事中,关于前朝梦影与当代的历史记录、士子之心与群体镜像、超出常态化的女性世界以及代表士大夫情怀的笔记小品文之类的现象较为突出,从中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实录精神和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7.
从口译笔记的构成出发,提出有效口译笔记理论研究的论证假设,并通过相关信息论、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口译过程进行微观分析,特别是对口译中信息解码过程运用语义三角形模型加以探究扩展,探究理论上不同效率的口译笔记。经逻辑分析综合论证得出结论:经完整信息加工过程并选择“路标式”提示符号记录下的笔记是有效笔记;“速记主义”或信息加工不完整而直接记录下的笔记不是无效也不是错误的笔记,只是次有效笔记;因各主客观原因未使得信息加工为成品直接进入思维而对之记录会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笔记。  相似文献   

18.
口译,一项特殊的语言处理行为。坊间对口译员有"民间的外交家"之称。口译一度神秘。口译笔记,似乎一直都颇具争议。巴黎和会时期,欧洲译坛曾视译员借助笔记为实力不济。而如今中国的各大对外场合,小至商务谈判,大至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总会依靠口译笔记辅助记忆。近几年,许多国内学者纷纷在不同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尤其是《中国翻译》)发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口译笔记。2006年以来,市面上便出现了口译笔记教学的专业书籍,可见口译笔记正逐渐引起重视。本文试图从国内三大主流口译笔记入手,也谈谈口译笔记,望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自在时间     
《父母必读》2012,(4):117-117
《盗墓笔记8》 《盗墓笔记》的收官之作,分为上下两册。全盘托出张家古楼隐藏的所有秘密,终极揭秘前7本《盗墓笔记》里埋下的全部谜团,一次讲清楚今千万盗墓迷念念不忘的所有人物的最终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20.
听课笔记是听课者对所听课堂教学过程真实的记录和反思,写好听课笔记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所听课之感受,认真反思所听课之效果,有助于提高自己评课的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因此,我们应认真写好听课笔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写听课笔记,如记流水账一般,只记录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实实在在地记录师生活动中的优劣得失,没有听课“评析”或“建议”、“反思”,所以,无法实现听课之本意。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写听课笔记应做到“三要三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