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美的追求。这不仅与西方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女作家们的宗教道德情结。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人的“互倚型自我”。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和个体性,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依赖他人。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审美兴趣乃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详细描述和评论西方美学史作为独立型自我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吸取西方美学思想之精华,亦即对独立型自我的尊重,以充实我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的“内宇宙”变化有赖于其文化基田,西方文化规定了他的性格底色。他的“忧郁”乃迫于“人”与“非人”痛苦角逐中“人”的价值、尊严的失落与重建,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史者的文化心态和欲求。它昭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冲突与嬗变,体现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类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简论西方现代“哲理化”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理化”是西方现代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戏剧向来排斥哲理,单纯追求一种动情的快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了戏剧“哲理化”趋向,开始追求一种思考的乐趣。易卜生的“讨论”式戏剧、布菜希特的“间离”式戏剧、萨特的哲学化戏剧、荒诞派的“直喻”式戏剧作为“哲理化”戏剧的代表,在戏剧哲理化的探索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日益深重的全球环境危机震憾了西方人的心灵,开启了西方的尾悔和批判反思,引发了西方伦理、哲学和宗教学术的自我突破与创新。经历了理性和信仰双重剧变体验的西方人,顿悟到根本问题出在他们自己的化偏执于“自然应该被征服”的教务。环境哲学应运而生。环境哲学的新视域是以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场域为依据的,它拓展了学术范围,是当代哲学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中世纪大学确立大学自治原则以来,西方传统的大学自治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社会,传统的大学自治也受到社会的挑战。本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演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其主要表现为:在对抗社会中推崇自由自我;在回归自然中寻找自然自我;在心灵的探寻中审视内在自我。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浪漫主义建立起了对自我的真正崇拜,使西方文学中所表现的自我意识第一次得到全面而深刻的拓展,它意味着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又一次得到巨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美学主张美来自于客体外部形式的和谐,认为美的实现是诉诸伦理学表达的。进入当代以来,西方美学的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审美容体的外在形式向审美主体的内在体验转化;二是从与伦理同一的“完善”向超功利的“自在完满”转化。这两方面的转向,显示了美学在本体论及认识论的框架内由客体转向主体,由美的本质追问转向生存意义的肯定。这是西方美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为了防止和克服极端片面的客体消除反过来拆解了主体;或一味张扬非理性化而走向反理性主义,瓦解主体,就必须回归到马克思所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上来。通过实践活动,寻求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有效地摆脱后现代美学家们困惑不解的内在与超越的二难悖论,将自身的文化样态置于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合理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西方教育史研究范式转型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丹 《教育评论》2007,(6):129-131
西方教育史学科地位的凸现,得益于19世纪下半叶教育专业化与历史学科学化理念的兴起,其研究范式亦与西方史学发展之脉络相伴随。西方史学于19世纪中叶形成崇尚“据事直书”原则,强调以“史料批判”为手段,在史料的考证和辨伪上下工夫,客观公正地描述历史,并由此确立了19世纪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科学历史研究模式。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以德国的狄尔泰、李凯尔特、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的特里维廉等为先驱,针对传统史学把研究历史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做法提出批判,认为史学家对历史的阐释不能完全“排除自我”和“绝对客观”。20世纪分析历…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布满阴霾的西方文学天空,《老人与海》是一抹鲜明的亮色。当时的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更把人类拖进灾难的深渊,作为对现实的反映,西方文学对人普遍悲观绝望。而小说《老人与海》却有力地展现了向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张扬人“不能给打败”的精神力量,成为一部“短小但不渺小”的经典名作。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使得传统道德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环境力量对人的影响巨大,现实中的人的堕落和淘汰成为社会现象。《嘉莉妹妹》中赫斯渥性格柔弱,在生理驱使下演出了一幕走向死亡的悲剧。赫斯渥适应不了城市丛林法则下的残酷的现实,无法平衡家庭、爱情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得他在痛苦与意欲、快乐与幸福里挣扎;赫斯渥的生存困境、精神追求和窘境现实共同构筑了他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任何制度的建构及创新,都不是随意的,它受到教育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的支配和制约。世界各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价值取向的一系列高等教育制度创新,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必须遵从以平等开放理念、大学自治理念、高等教育准市场化理念等为主的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使我国各高等学校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主体。  相似文献   

13.
反思传统师德典型的价值取向——追求奉献与牺牲,即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结合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结合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确立新时期师德典型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谐与发展,即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师生共进。  相似文献   

14.
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掀起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代表着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想态度和一种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在教育观上的解构思想,为反思和重构教师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由教师权威走向彼此平等对话,由知识传授走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习惯同一走向崇尚差异、倡导多元,这是教师角色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5.
在羌族地区的外国传教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羌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他们积极地传经布道,开展宗教活动;另一方面,在羌族地区发展现代教育、开设诊所,为民服务,对羌族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基督教最终难以根植于羌族社会,但传教士的一些工作对羌族地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在文化考察活动中,传教士的一些记录及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主流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结盟关系,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严肃而又敏感、复杂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文学在其告别了古典主义时代后的这种价值选择,完全是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思想行为,尽管这种选择的背后学有着更为深化层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但主要所反映的还是中国人对于现代社会前景极度渴望的一种价值追求。当然,中国现代作家也必然要对此付出自己应付的历史代价,文章的主旨,就是宏观审视的角度出发,力求深入探讨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作家思想历史历程的巨大影响,并从中寻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国面临着严峻的道德危机。原有的宗教道德价值体系日益失去了主导地位,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一度出现了道德的真空,社会道德严重失范。在此混乱的情形下,涂尔干主张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世俗道德的思想,揭示了世俗道德的三大要素。其思想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道德与道德建设颇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哥华宣言》呼吁人类应当关注人在21世纪的生存,倡导建设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关系和谐的新文化。所谓"文化手段"就是发挥文化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