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件往事遇机触缘常在我脑中泛起。1947年夏天 ,我碰巧与已故徐铸成先生同车 ,由南京回上海。那时正好《文汇报》和《联合时报》、上海《新民报晚刊》等三家进步报纸被蒋政权封禁后不久。谈到时局 ,徐先生沉郁地道 :“《文汇报》是站在第一线的 ,现在第一线没人挡了 ,看别的报纸谁能承担……”接着是评估了几家别的报刊 ,那些话如今都不宜说。徐先生当时的感情是很沉重的 ,那份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在一般报人中并不常见 ,使我深深感服。1957年《文汇报》和徐铸成被点名批判时 ,我想起了这次谈话 ;五十年代后叶“莺歌燕舞”时期 ,报刊的…  相似文献   

2.
痛悼徐铸老     
新闻界的老前辈、上海和香港《文汇报》的创始人徐铸成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使我万分悲痛,痛失一位敬爱的师长。 1982年金秋,徐铸成先生第一次回故乡宜兴讲授《新闻烹调学》,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生动的  相似文献   

3.
丁林 《新闻世界》2010,(12):68-69
徐铸成是中国近代报人丈人论政传统的代表之一,他丈人论政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受到张季驾先生的启发。徐铸成在担任《大公报》和《文汇报》主笔期间,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又坚持报纸的经济独立、政治独立,主张报纸评论的公正客观,实现了一名报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徐铸成先生的办报思想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徐铸成先生的办报生涯,重点分析徐铸成先生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特别是主持《文汇报》时所体现出来的办报思想:爱国主义办报思想、独立办报思想、"新闻烹调学"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0,(6)
徐铸成(1907年-1991年),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徐铸成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应忘却的一个名字.1927年进入围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是<大公报><文汇报>的重要创办人之一,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报人生涯以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1938年初,中国第二份民间报纸<文汇报>问世,徐铸成为报纸写了鼓舞抗战,揭露汉奸的社论.  相似文献   

6.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7.
六月九日下午,福建省政协部分委员、省新闻界的同行们来到省政协礼堂,听徐铸成同志作学术报告。七十六岁的徐铸成,面色红润,满头乌发,完全不象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五十多年的报坛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顾问、复旦大学教授。此次是应邀来闽讲学的。徐铸成同志讲的题目是:“新闻烹调学”。“‘新闻烹调学’这个提法,在中国新闻学  相似文献   

8.
善于鉴别新闻稿件的价值,并把它的潜在作用充分展现给读者,这是对报纸编辑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检验。稿件在编辑过程中有潜力可挖在一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新闻,其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难道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潜力可挖么?答案是肯定的。前辈新闻工作者徐铸成在所著《报海旧闻》中讲过这样一件事:解放前,《文汇报》的一位编辑,有一次把一条“中央社”关于国民党军方人员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新闻稿件扔进字纸  相似文献   

9.
曾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总主笔、社长暨总编辑的徐铸成先生,从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到1957年反右斗争后搁笔的30年中,历经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和建立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沧桑巨变,有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的办报实践经验。我有幸在徐铸成先生复出的几年中,旁听他对复旦新闻系研究生的个别辅导课。并于当年将听课笔记和学习心得整理成的一篇篇短文在发表前由徐铸成先生亲阅校样。今将其中新闻业务部分重新汇集、整理为五个专题,以飨《新闻大学》读者。  相似文献   

10.
《文汇报》顾问徐铸成说:新闻队伍这些年输入了不少青年人,除了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外,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是迫在眉睫的事。就说上海的几家报纸吧,细心的读者每天都能挑出五六个差错。其中既有事实出入的问题,也有时间、地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是现代中国卓越的新闻家、著名编辑、爱国老报人.从1927年在北京<国闻通信>社当练习记者开始,历任天津<大公报>、上海<文汇报>、<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重庆<大公晚报>、上海<大公报>和<文汇报>香港版的总编辑和总主笔等职,从事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2.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13.
成放 《新闻实践》2011,(11):77-78
著名报人徐铸成从1927年就读大学时半工半读涉足新闻界,直到1957年被迫切封笔,历时3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30年来,一直在《大公报》和《文汇报》这两家报馆兜来兜去。”  相似文献   

14.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15.
李伟 《中国编辑》2007,(2):84-86
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与社长的名报人徐铸成于1927年冬开始跨进新闻界的大门,从练习记者开始,以后任记者,特派记者,并曾编辑过教育,经济,副刊,要闻等各种版面,直到最后主持“笔政”(《大公报》桂林与上海版总编辑,《文汇报》总编辑,总主笔)。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看报看题”已成为许多人浏览报纸的主要方法。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的读者大概是不多的。读者多是从标题上确定要读的内容。标题作为报纸吸引读者,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在形成舆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史上有这样一件轶事: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早年在报社工作时,从废纸篓里发现一条被淘汰的稿子——中央社发的国民党军方人士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消息。他将这条消息标上《戴笠精神不死》的标题,拼在国民党政府压制工潮、绑架学生等新闻之后,潜台词不言而喻。见报后国民党当局啼笑皆非。时过境迁,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上,作为  相似文献   

17.
李伟 《中国编辑》2005,(6):91-93
徐铸成(1907~1991)是名副其实的报人,宝贵的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显系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的18年岁月,以及由此带来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8.
老报人徐铸成,大名鼎鼎.要问其英名如何“铸成”,抢独家新闻.要问其新闻生涯的重要特征,还是抢独家新闻.自始至终.能否采写到独家报道,是名记者与无名记者的分水岭.它是对记者全部采访功力的综合考验,既要求高度的新闻敏感,丰富的知识,又要求超常人的行动力,是运气与韧劲的结合品.  相似文献   

19.
绝妙好题     
1947年某日,军统特务纪念藏笠“逝世”一周年。上海文汇报本可将消息弃之纸篓。然而,总主笔徐铸成却匠心独具,加上标题“最笠精神不死”,编成花边新闻,插在国民党军警如何镇压学潮、工潮的报道中,何其妙也!  相似文献   

20.
题解题为《旧闻新忆》.皆因当年看了徐铸成先生写的“旧闻杂忆”,很有启发。如今.年已花甲.正规退休。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中说:“老年人常思既往也”、“既思既往也.放生留恋心”,便常常想到自己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的喜、怒、哀、乐、毁、誉、得、失.因而又想到徐铸成先生的《旧闻杂忆》来。记得有一年,徐老先生到西安来,应邀到《陕西日报》为大家作了一次讲座.我才有幸目睹他老人家的尊容。据说,徐先生的价日闻杂化》是在香港撰写的。香港报纸采用连载的方法.每天一篇;后来收集成册出版。徐老先生写了《旧闻杂化》,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