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此形势下,高考加大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在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中,实验能力的考查占有很大的比例,接近30%。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是学生将来适应各种工作的基础。我采用了探究法教学即“做实验——得结论——知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以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的能力。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体验到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结论、交流和应用。但是,课本的初始实验设计需耗时8—10小时,实验时间长,短期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性学习中要领悟"假说——演绎"等研究方法,教材也多处让学生沿着科学发现过程,应用"假说——演绎"的实验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安排学生尝试应用"假说——演绎"的实验方法来学习相关知识。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应用"假说——演绎"进行科学探究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其基本程序一是教师活动:展示课题——提供素材——启发点拨——评价结论。二是学生活动:兴趣目的——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应用创新。三是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条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化学实验教学包括教师的课堂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两种形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和我校的具体反映。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实验教学模式也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然而学生实验又是按照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是设计好的,实验时间是已定的,一切都是按老师的指令进行.学生在实验中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化学探究实验,是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目的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要素及实验步骤,自主参与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做好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并对所探究的科学问题形成结论.由传统的演示实验到现代的探究实验过渡,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按照"问题提出——实验事实——假说及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思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程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应"规行矩步"——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要"言必有中"——锻炼学生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达;宜"行思坐想"——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情境;戒"纸上谈兵"——让学生的学习基于生活,不要孤立知识;需"有条不紊"——让学生按顺序进行分析归类;学"抽丝剥茧"——引导学生深思实验现象的本质;能"多谋善断"——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创意设计与评估;会"学以致用"——注意实验数据与结论的应用,如此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练习——强化学生记忆——教师测试、讲评;研究式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研究活动(实验、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师生共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总结、应用。笔者在导数教学中运用此法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化学实验偏重于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智力技能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运用设疑探索改革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设疑探索基本形式为:正确设疑——自主设计——引导探索——寻求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前,应根据教学目的、学校实验条件及学生的知识结构,明确提出实验课要解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清晰明确,难度适宜,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且要面向全体学生。如对“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  相似文献   

10.
教学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斜坡的科学》一课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按照“问题——体验斜面——猜想——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组织教学的,即引导学生猜想时为他们提供场景,在亲身感受中有根据地猜想,再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认识斜面的作用:斜面能够省力,而且高度一定,斜面越长越省力。  相似文献   

11.
课堂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对构建有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控制实验条件变量的意识 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段—— 笔者在做完这个实验后,对学生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实验Ⅰ和哪个实验是对比实验?目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问题2:实验Ⅱ和哪个实验是对比实验?目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问题3:实验Ⅲ和哪个实验是对比实验?目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材一般是先出现结论,然后做实验。实验是为了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验证性实验”。教师长期按照这个思路教学生,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被动——首先接受前人的发现和发明的结论,然后用实验验证这些发现和发明。  相似文献   

13.
所谓物理分组实验六环节教学,是指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时,按照“情境激趣——尝试操作——师生研讨——完整操作——交流小结——创新探索”等六个环节进行教学。建构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的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统一模式的实验设计、机械化一的实验器材、刻板的实验程序、样板化的实验结论以及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手把手学的死板乏味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他们动手尝试的机会、探索探究的机会,激发和发展其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操作的能力。下面以高中物理学生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围绕“自主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即“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得到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过去在实验教学中几乎都是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发现现象——教师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甚至有些课教师步步示范,学生被动跟随,依赖性强。这样做以其组织简单、结论统一、秩序井然而被广为采用,但它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将实验过程从课前到课后全方位向学生开放,让每个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开放实验定向例如在教一年级自然《搭纸桥》时,笔者开课就让学生说说画画见过的桥,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幅幅小木桥、石拱桥、钢梁桥、斜拉桥等生动地…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化学课的教学中,突出以实验为中 心进行了一些探索和试验,效果显著。我们的 初步认识和做法是: 1 探讨以实验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实验——引导——结论的教学模式 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客观依据。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阅读边实验,或 者是教师边讲解边实验,或者是边讨论边实 验。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的原理,产生现象的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上升 到理论,并与前面的同类知识比较,概括,综 合,而得出结论。比如硝酸性质的教学,我们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们按照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摸索出了一种“愉快式学生分组实验程序”,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愉快式学生分组实验程序,是以“寻找——提问——实验——讨论——总结——回味”为主线,通过教师的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找准备实验材料,认识实验目的,从中发现、提出问题,进而实验探究、交流总结、记录回味。其过程大致分为“寻找准备材料——发现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探究——共同交流总结——填写实验报告”  相似文献   

18.
<正>探究式教学不是将物理规律或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猜想、观察、实验、调查、制作、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建构起对自然现象的新认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把固体放进水里”下去一课的第一部分是先引领学生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从而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上课时,学生沉浸于分组实验验证的猜想之中。忽然。学生的一阵讨论声吸引了我。我轻声走了过去,看着那一双双迫切而又专注的眼神,实在不忍心打扰他们,便站在一旁欣赏他们的发现。学生仍在不停地说着、做着。  相似文献   

20.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按这几个步骤进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力图通过让学生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特性的教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