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城三月》凝聚了萧红对女性、自我、爱情的多重思索和追问.作家关注女性个体命运,表现出女性个体的独立和觉醒;借助翠姨这一形象,体现出作家对本真、健康生存方式的追求,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赞叹和眷恋;以翠姨的爱情故事来悲悼自己的爱情,是萧红自我的一次心灵对话;翠姨对爱的执着正是萧红对爱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情描写,正是她对家的渴望,这些都体现了萧红对爱与温暖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萧红以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著称于现代文学,她以女性又有别于女性的观点描述她生活的民国时代,寒冷、悲凉又带着憧憬,这些是她描绘民国社会的基本方向。本文从萧红的日常生活角度,分析其创作方向的三大源头,萧红独特的个人经验,女性主义观点及写作观,以此认识萧红作品中的痛苦、希望和她当时生活、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采用童年视角,反讽叙事以及女性自我悲剧的认同等多种叙事策略,其中浸透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国民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思考,特别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6.
萨宾娜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一个追求对立的女性形象。她强调独立,追求女性个体体验,追求一种生命不受压制的“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自身绝对理念的沉重束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由昆德拉的哲学思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寂寞的呼兰河边,有一个寂寞的古城,古城里生长着一个寂寞的女孩.女孩“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从呼兰河走出来,在爱的憧憬中成长,在不倦的追求中沉浮,伴着她短暂青春的,是给了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她就是萧红.群星荟萃的三十年代,萧红以独待的风格震动了文坛.虽然,她的小说一度被认为“不像一部小说”而受到冷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萧红的作品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严峻考验,其艺术魅力恰恰表现在“不像一部小说”上——其中有“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一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那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体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8.
《生死场》是萧红在民族兴亡的关头,通过对生与死的探讨,特别是对广大劳动妇女命运的考察和关注,以此对女性生命、生存意义进行挖掘和展现,引起人们对女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并扩展对国民性的审视,批判其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农民们从自然生死场上“动物般”的生和死,到民族生死场上“生”之意识的觉醒,从而向“人”的更全面解放迈进了一步。作者在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描绘中,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捍卫。小说以“印象式”素描,抒情化的语言,自然朴素的形式追求,强化了作品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0.
从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等作品出发,论述萧红以现代明眼光对人的异化主题的阐述,既有物对人的异化,人对人的异化,还有女性的异化,并分析其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源于新化因素从中心向边地的渗透的因素,又因萧红自身的 独特经历及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末,萧红在其创作的后期逐渐脱离了抗战文艺模式。她的创作立足于女性立场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民族圣战提出了反思,意味着女性知识分子对民族解放、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2.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许多女性作家的名字:庐隐、张爱玲、梅娘、凌叔华、冯沅君、冰心、丁玲、萧红、林徽因、林海音、杨绛……在这个庞大的阵容里,有一个人,以她特有的笔法,特有的姿态,书写着女性的苦难,她就是萧红。在《弃儿》《王阿嫂之死》《生死场》《呼兰河传》中,萧红都血淋  相似文献   

14.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5.
萧红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审视30年代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命状态与生存困境。她以女性的悲剧命运,揭示农民文化的原始野蛮与女性自身的弱点,致使妇女无法逃脱苦难的宿命,并以此引发人们对非人处境及个体局限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叶露 《文教资料》2006,(11):124-125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因具有鲜明的自传色彩而感人至深。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家曾翻译过她的散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而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者风格,因此本文拟从选词、构句、谋篇三个层次对两篇英译文进行比较,对其语言特色和风格特征加以分析,以比较两位译家不同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理论出发,分析了萧红的《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两种英译本。结果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能提示翻译者没有注意到问题,对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小说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对温暖与爱的永久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文学在挖掘民族愚昧与病态的根源、人的生存与生命的苦难,特别是女性的苦难方面,有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生死场》的情节故事片段分析解剖,展现萧红时代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及生死观,进而洞悉萧红的女性生死观意识的深刻与独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的大背景下,萧红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的苦难命运,用《生死场》表达自己的力量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