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编辑工作的常常会在来稿的附言中,看到“望斧正”或“祈斧正”一类的谦词,“斧正”者,即用斧头砍削改正也。那么何以修改文章要用斧头砍削来比喻呢?“斧正”一词是从成语“运斤成风”转化而来的。《庄子·徐无鬼》载:从前一楚国人,在粉刷墙壁时,不留心将一点灰浆沾在了鼻尖上。那灰浆薄得象蝇翅一样,但那人却要一个匠工用斧头给他削掉。匠工二话不说,便运斤(斤即斧)成风。楚人面无惧色,直立待削,匠工竟一下子将那点灰浆削得干干净净,并无伤鼻。于是,后人便用“运斤成风”形容技艺高超。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6,(4):I0015-I0016
两百年前,在美国有一个父亲送给他儿子一把小斧头,小朋友很高兴,他早就想要一把斧头了,经常看爸爸用大斧子砍倒参天大树,这次,他也有了自己的小斧头,自己又该砍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疑邻盗斧     
1.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2.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头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头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头的。  相似文献   

4.
介休市绵山、翼城县绵山和万荣县孤山,对介子推隐居各执一词,那么,到底哪一座是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呢?由于晋杜预注《左传》谓“界休县”,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又作了演义之说,故几乎成了定论,以致误导后辈.据清乾隆《翼城县志》所载,其绵山仅是一个迁移而来的纪念性地名.事实上,介子推隐居的真实之地就在今万荣县孤山(古称绵山、介山).  相似文献   

5.
淘宝乐淘淘     
《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郢人,他舞斧头的技术高超之至,简直让你无法想象。斧头一舞,像风一样呼呼作响。他有一个搭档,叫质。郢人每次表演的时候,总是要在质的鼻子上抹上一点石膏灰。表演开始,他那个斧子像飞一样舞动,正当大家欣赏他的技艺之时。说时迟,那时快,“刷”地一声,质鼻尖上的石膏灰就被削得一干二净,而质的鼻子竟然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6.
先讲个笑话给你们听:有个小朋友回家后告诉妈妈,他要买一把斧头,说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用。妈妈很奇怪,斧头和作文有什么关系?他说老师批评他的作文不会选材,于是就决定带着斧头连夜上山选木材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在上世纪五十至六七十年代有过悲惨的遭遇.人们每当回首往事时,就警示自己:教育规律是违反不得的. 不错,那个年代教育的不幸,确实是违反了教育规律的结果,但这话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比如说,一条板凳,就是不要让你坐,他就拿起斧头把它劈掉了.没有凳可以坐的人哀叹:他违反了"板凳是拿来坐的"规律.可是,他还遵守了另一条规律:"木凳子是可以用斧头劈烂的".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曾经有这样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听过: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 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里的环境是如此幽雅,空气是格外清新,庄稼也长得很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很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  相似文献   

9.
父亲与斧头     
我的父亲是位乡下木匠,他的斧头砍遍了三乡十里近百村。父亲十八岁时跟北山一位木匠学徒,给师傅家挑了一个月的水,干了一个月的农活,还没有摸过斧头把。他一气之下,卷起铺盖回家。从砍扁担、削锹把干起,进而做板凳做桌子。一年以后,父亲带着我大伯和三叔下乌江买了一些木料,顺着河拖回来,开始学做风盘、试造水车。渐渐地,修犁装耙、构梁架屋,父亲的名声显扬乡里。  相似文献   

10.
走自己的路     
老兵 《高中生》2008,(13):50-5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心理暗示有时候能够起到神奇的作用。我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丢了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偷了他的斧头。于是他开始注意观察他的邻居,总觉得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偷了他斧头的人。有一天,他存自己家的柴火堆早找到了丢失的斧头,第二天他再看见那个邻居,怎么  相似文献   

11.
亡斧者     
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把它偷走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邻居的儿子都像是偷斧头的人。过了一阵子,这人从家中的井里找到了自己的斧头,  相似文献   

12.
人们把节节高耸的山,叫山峰。人们把连绵起伏的山,叫山峦。有的山峰,像叠罗汉那样,一峰叠一峰、一峰高一峰,最高的山峰插入云端……有的山峦,像波浪奔涌,一波推一波、后浪追前浪,连绵起伏直到遥远的天边……怎么用诗歌来描画这样的山峰、这样的山峦?请看下面这首诗。大山是怎么高起来的?大山是这样高起来的——山背山,山扛山,你背我扛摸到天!大山是怎么远起来的?大山是这样远起来的——山推山,山追山,你追我赶到天边!(原载2001年第5期《诗刊》)大山是怎么高起来的你看,这样一写,山就动了,山就活了,山就有性情了。诗中山峰、山峦就像一群玩耍…  相似文献   

13.
“锦上添花”与“画蛇添足”都是“添”.但所起的作用却截然不同.前者意味着聪明,是“建设”,后者则意味着糊涂,是“破坏”。古时候,长街有人卖画.画上画着一个表情怅然的憔夫,他的柴担满满的,腰间却没有斧头。那么,斧头哪里去了呢?画上没有答案,却让樵夫那么茫然地看着远处云遮雾绕的大山。也许.那茫然的表情是在焦虑:掉了斧头,以后如何谋生?掉了斧头.如何向妻子向老母交代?换言之,正因为这是一幅多义的好画.才被一个过路者看中并决意买下。过路人一边细细地看画.  相似文献   

14.
如果有人问你,假如你在森林里要砍伐一棵大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工具?用锋利的斧头。如果有人问你,当你在古罗马的大斗兽场上独自面对一头猛兽,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武器?用锋利的宝剑,而不能用斧头。这些道理大概连七八岁的小孩子都会明白,但在我们中国的“有识之士”眼中,答案很有可能会走样。因为中国人好像喜欢的是斧头,而不是剑,神奇吧?  相似文献   

15.
一把金斧头     
有两只可爱的小老鼠,一只叫贝贝,一只叫苗苗。一天晚上,它们在外面发现了一把斧头,那斧头金光闪闪的。贝贝想:“我有了这个金斧头,可以换一大笔钱,有了这些钱,我可以买许多粮食,以后不用再偷粮食了。”苗苗想:“我有了这个金斧头,要给大伙看看,再换成钱,建一座又高大又雄伟的大楼,以后就不用在墙上打洞安家了,那该多舒服多气派呀!”  相似文献   

16.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解决学生生产实习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锉刀柄在手心准确定位方法;利用推力点,促使锯削技巧形成.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7.
斤作为部首,跟重量单位没有关系,它的本义是斧头.从斤的字多含有“砍、劈“等义,比如:斫,用刀斧砍.斩,砍、杀.断,砍断、剪断.历史上有孟母断织的典故,古代吴、越一带有断发文身的风俗.析,劈开.剖析一词的构成可以印证,因为它是并列式合成词,剖的本义是切开.……  相似文献   

18.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不仅仅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更重要的是介子推的精神内涵牵动着许多中国人。因此,绵山景区应抓住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这一主线,有主题、有层次的规划旅游景区,整合形象,以鲜明的文化特征,独有的人文资源去吸引游客。  相似文献   

19.
成语“斤斤计较”,意为气量狭窄,遇事好计较。但“计较”前为什么要用“斤斤”来作修饰,不少人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斤”以下有“两、钱、分、厘”,为什么不说钱钱计较、分分计较呢?再说即使以常见的粮油而论,少了一斤二斤,怎不计较呢?其实,这“斤”非量词。“斤”的本义是斧头。《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求之”,其中“斤”与“斧”同义。凡用斧砍柴削木等,眼睛总要瞪大,看得十分清楚,故“斤斤”意为明察或看得清楚。这成语直接的解释便是看得清清楚楚,稍有差错就要计较。  相似文献   

20.
疑邻盗斧     
我的斧头不见了,难道是邻居偷去的?他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这天,农夫上山去砍柴。咦,这不是我那把遗失的斧头吗?55疑邻盗斧:对人或事胡乱猜疑,不注重事实。原来是我自己不小心失落在这儿的,嘻嘻。嗯,看上去他走路已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啦。他的脸色表情、谈吐……统统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啦。没有根据的胡乱猜疑,会对问题造成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是呀,看来无端乱猜疑是不好的!疑邻盗斧@张帆 @亦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