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现代的大学教育与《大学》讲的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今天的大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和重新体认"大学之道",希望传统的"大学之道"能启迪我们现代的大学教育,使我们能还原和践行大学教育的本真,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从"教士的村庄"到"知识人的城镇",再到今天"多元化巨型知识都市"的大学究竟是什么?这是人们一直探索的对大学内在逻辑与外在使命的认识问题。在现代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虽然还未达成明确的共识,但无论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中国式大学理念,还是"一流教师成就一流大  相似文献   

5.
大学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已渗透到了我国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大学国际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是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其外在价值是民族文化的试金石.美国<新闻周刊>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国际化给出了一个标准,而"博洛尼亚进程"则提供了一个大学国际化的样本,其本质是争夺话语权.中国的大学在国际化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其基本经验是:以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为根本,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其中,并独善其身,守望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陈宝生关于"四个回归"讲话的核心是"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即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回归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学本质上是作为高级生命体的人类的智慧保存与传递.只有智慧的大学教学才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只有用生命的智慧才能感染、引领大学生的智慧生命.大学教师作为高深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与传播者,作为大学生生命旅程的启智者、引领者,应在大学教学中深谙大学教学之道、大学教学之技与大学教学之艺,追求大学教学之道、大学教学之技与大学教学之艺的内在统一,达成教学智慧三重境界.大学之道的要义在于大学教师引领大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与生命之真;大学教学之技的要义在于提升大学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大学生感知世界的能力;大学教学之艺的要义在于熔铸大学教学之道与大学教学之技,提升大教师自身生命境界的同时,提升大学生为学为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大学究竟是什么?《大戴礼·保传》中写道:“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据此,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汉代的太学、隋朝的国子监都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国古代四书之一的《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则可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但一般说来,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大学自其出现始,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大学之道",它提出的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如目标设计法、修身为本、慎独、挈矩之道等,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大师、大楼与大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恐怕是现今中国人论大学者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梅贻琦先生的这句名言之所以为人们钟情,就是因为它道出了办好大学的一个基本理念。一所真正追求卓越的大学,它应当有能够创新知识的杰出教师。师之所存,道之所在;道之所在,人之所向;英才聚焉,故成其大。  相似文献   

12.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马勇 《江苏高教》2007,2(2):9-11
在综述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之"大"的要素,主要有大校长、大师、大学生、大文化、大德与大爱等.并尝试概括与分析了大学之"学"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性,即:大学的空间叫学府;大学的时间叫学年、学期、学时;大学的主体叫学者与学子;大学的核心管理叫学术事务管理;大学的风气叫学风.进一步从大学之"大"与大学之"学"的双向耦合中探讨两者的根本联系,揭示大学的本质规定与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外大学的办学使命在演化过程中创造性继承,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注重人文科学的研究和人格的修养,现代大学的办学目的主要体现为一种实用工具,也导致"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了系统性偏差.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增强办学使命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的"内生性",通过建构起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激活大学发展的内生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重建当代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主要研究管理的本质,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管理中的方法论问题,合理中的真善美问题。大学之道早就程度不同地探讨了管理哲学问题。大学之道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既体现了管理的本质,又体现了管理目标和价值;“八条目”既阐明了管理的方法和任务,又阐述了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意识.他认为人是"有心之器",是"天地之心";人文是人类仰观、俯察、内省,参悟宇宙之道而进行心灵创造的结晶.这启示我们,大学教育应该有大人文观,用心为文,以文育心,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教育学生,培育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学之魂:象牙塔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界日趋功利化,导致象牙塔精神缺失。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需重构象牙塔精神。另一方面,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早已走出象牙塔。大学自身发展与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所产生的这种矛盾如何调解?有必要重新审思大学的象牙塔精神的内涵,探索大学在现有发展矛盾下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法治化治理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大学法治化治理中自由与秩序平衡具备内在的逻辑。秩序的"向自由性"与自由的"合秩序性"构成了二者平衡的机理;同时自由与秩序具备共生的社会性基础。自由与秩序依靠自动调节和制度调节方式运行。现代大学法治化治理中自由与秩序的平衡要彰显学术本质,回归现代大学治理的自由之魂;依法自主办学,夯实现代大学治理的秩序之根;实行民主管理,坚守现代大学治理法治化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