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科苑》2013,(1):6-6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11日的报道,英国的天文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大的星体结构——由73个古老类星体或星系共同组成的“大型类星体群组(简称LQG)”,纵深达惊人的40亿光年,如此大规模星体的存在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类星体,这一神秘的宇宙天体从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到现在,它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目前,关于类星体身吐上最主要的。一种说法是:它是遥远活跃星系的明亮核心。但是,这一说法却存在着不足之处。据观测,类星体的直径只有1光天左右(即259亿公里左右)。比我们的太阳系大不了多少,星系的核心是不可能这样小的。世是,有一种新发现的天文现象却有可能是类星体身世摄恰当的解释,我分析后认为,类星体有可能是超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天文奇观!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神秘的宇宙X射线来源的追踪,是现代天文学历史上最动人心的行动,最终牵扯出迄今为止宇宙里发现的最神秘的天体——类星体。  相似文献   

4.
类星体是宇宙中的神秘天体,它们可能诞生于宇宙历史的第一个10亿年中。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观测了三颗最遥远处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5.
五、类星体能量的可能来源 单一的氢核聚变供能说尤其不能说明类星体的能源机制。 类星体被认为是宇宙中最亮的天体。按照目前的认识,类星体的辐射能量极大,一个类星体发出的能量相当于1000个银河系。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9,(3):42-42
一个宇宙再游离过程,被认为是在宇宙足够冷却、以允许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后开始的。人们是通过观测在大爆炸之后不到10亿年形成的天体来研究这一时期的。红移值z=6.42的类星体SDSS J114816.64+525150.3的宿主星系就是这样一个星系.现在研究人员已用很好的空间分辨率对其进行了威像,显示了一个存在强烈恒星形成过程的巨大区域。  相似文献   

7.
宇宙的“脸色”不一直是黑褐色的嘛——大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这么认为,其实这是锚误的判断!宇宙的“脸色”——主色调并不是什么黑褐色的,而且科学家最近发现,现在和100亿年前相比,宇宙的“脸色”还变化了不少呢!  相似文献   

8.
夜幕降临,当我们仰望夜空,满天的繁星在闪烁。实际上,那些能够被肉眼捕捉到的星体,只是浩淼的宇宙中所有天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天体只能依靠仪器的观测才能够被我们发现。这些天体中有恒星、星云、星系等等,它们都在天穹中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在那些暗淡的天体中,有一类天体具有非常神奇的特性,这就是类星体。发现类星体类星体,被认为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类星体中速度较慢的也能够达到光速的六分之一左右)在宇宙的边缘处朝我们退行而去。在飞速离去的过程中,星体内部释放出来惊人的能量,相当于200个星系能量的总和,或20万个太阳的能…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14,(4):33-33
该论文报告了对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旋转所作的直接测量,该黑洞与我们的距离从宇宙层面来说比较远。对与我们的距离超过60亿光年、红移值为0.658、具有四倍透镜效应的类星体的由反射主导的光谱所作的新观测、连同对存档的X-射线数据所作的分析显示,它正在快速转动。  相似文献   

10.
月球10大谜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曾提出3种理论,它们是“姐妹说”——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母子说”——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俘获说”——地球诞生后俘获了一颗小行星,月球就是那颗小行星。科学家们认为,三种理论全都有缺陷,其中第三种假说成立的可能性最小。  相似文献   

11.
据美联社报道,一个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约翰@韦伯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设置在美国夏威夷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分析宇宙深处最遥远的一些类星体后发现,在宇宙诞生以来的150亿年中,光的速度是有轻微变化的.若该研究成果获得进一步的确认,则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光速恒定不变的理论就是错误的,粒子物理理论中的标准模型也需要彻底修正.有关论文发表在8月27日出版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天学家们在测量天空中最亮的类星体3C 273星系的光谱时,发现这个遥远的星系中间有一团奇怪的致密气体云。在随后的测量中,再次发现了这团气体云中有些化学元素,竟然是超新星爆炸时才能产生的重元素。可匪夷所思的是那附近根本没有能提供这些气体与重元素的其它天体。  相似文献   

13.
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产生于大约150亿年前某一称为大爆炸的炽热瞬间。刚诞生时的宇宙极其简单,基本上只是一团不断膨胀的能量。150亿年后,它演变得既丰富且复杂,成为包含着从星系到恒星,从大象到人类的大千世界。科学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解释这千姿百态世界的两个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是:进化与微调。 进化 最早期的宇宙极为光滑平  相似文献   

14.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阵列在可见光波段探测到超强类星体喷流信号,是目前观测到的类星体中辐射总功率最大的(至少超出五倍以上),可以认为其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类星体。天文学家将这个异常强大的类星体编号为SDSSJ1106+1939,根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很显然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天体,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其所在星系中的巨大黑洞为该类星体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5.
近日国际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一项最新观测结果,在宇宙中某一狭窄区域范围内,首次同时发现了多达21处却一直深度隐藏着的宇宙“类星体”黑洞群。这一重大发现第一次从正面证实了多年来天文学领域有关宇宙中有数目众多的隐身黑洞广泛存在的推测。充分的证据使人们相信,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定有数量众多、质量超大的黑洞巨无霸,正借助着星际尘埃的隐蔽,在暗地里不断发展壮大着。(摘自新浪科技)宇宙中遍布黑洞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自然》刊发的一篇文章再次刷新了人类探测黑洞的纪录。该文章宣布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后6.9亿年的超大质量黑洞,是迄今所知宇宙最早期的超大质量黑洞。如果将可观测宇宙历史138亿年浓缩为100年,那就相当于在宇宙只有5岁时,养育了一个大胖子黑洞。这不禁让人疑问,这个胖子黑洞是如何养成的?宇宙中常见的怪兽黑洞的提出,还要回到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王俊贤教授和他的同事王挺贵教授、周宏岩副教授等人使用欧洲空间局XMM-牛顿X射线卫星,在X波段探测到一类特殊的星系核——极向外流宽吸收线类星体。这一发现改变了天体物理学家对类星体外流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理解巨型黑洞如何吞噬和抛射气体。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天体物理快报》上。欧洲空间局4月7日以“宇宙引擎给XMM-牛顿卫星带来惊喜”为题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科技博览     
爱因斯坦光速恒定不变理论可能有误科学家研究发现光速并非恒定不变  据美联社报道,一个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约翰·书伯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设置在美国夏威夷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分析宇宙深处最遥远的一些类星体后发现,在宇宙诞生以来的150亿年中,光的速度是有轻微变化的。若该研究成果获得进一步的确认,则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光速恒定不变的理论就是错误的,粒子物理理论中的标准模型也需要彻底修正。有关论文将发表在8月27日出版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上。根据《科学》杂志提供的消息,科学家们的结论是通…  相似文献   

19.
真空中光速不变是被证明了的事实,但有观点认为在宇宙演化的不同时期,光速可能是有差别的。本文根据这个观点,自然推导出黑洞的质量上限,由此能够很好地解释类星体超强辐射的能源机制,并由光速量子化得到黑洞爆炸乃至宇宙大爆炸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宇宙大爆炸     
大约140亿年以前,前后不会超过10亿年,大爆炸创造了宇宙-不然还能如何呢?如果你把宇宙看成一片地狱似的无边黑暗的真空,没有恒星,星系,行星,更没有哪怕一点点微薄的生命征兆,那么大爆炸就像你的孩子一样给你希望。但是如果你认为宇宙仅仅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星光灿烂的宇宙——它还至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