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语境下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不可避免。其功利取向具有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它激发了大学教师根据本身的欲求去生产知识,是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动力之一。然而,目前由于工具合理性的过度膨胀和对价值合理性的忽视,中国大学教师在知识生产中出现了学术越轨和失范行为,必须在制度上探寻大学教师行为功利取向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相统一的路径,以彰显其利他功利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环境下不可避免,这种取向是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大学教师的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取向的存在更多地是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语境下制度环境的产物,是现行的知识生产制度注重知识生产的效率和结果所导致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大学知识生产中的激励机制的强化所导致的非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蒋友梅 《教育科学》2013,29(3):76-81
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制度是一种外生的知识生产制度,它强调知识生产的效率和对大学教师行为的规制。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大,很容易导致知识生产中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要克服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工具性,就要建立起基于发挥大学教师能动性的内生的知识生产制度,这样才能让大学教师切实感受到自己在知识生产系统的地位和权力。大学教师自反性的形成是中国大学内生性知识生产制度建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师实然的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取向偏离很大,普遍以应试取向和知识技能取向为主,比较片面和功利。导致这一偏离状态的原因主要有升学考试制约、课程知识缺乏、学校文化氛围影响等。因此,加强教师对所教课程的课程知识理解、赋予教师课程权利、确立评价的积极导向、加强培训的可操作性,是转变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应然课程价值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保障和提升大学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诉求。然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中却举步维艰。传统文化中唯古是法的价值取向、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核、注重功利强调当下的文化特质,大学教育理念中"教学非学术"的狭隘学术观、知识本位的传统课程观、教书匠式的大学教师观等,以及大学管理制度中教师资格制度缺失、教师评价制度中过度强调外显性价值、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缺失等,均制约着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保障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实践和研究的中心议题。提升教师教学质量被认为是重要途径。对9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尽管与学生的学习参与相比,教师教学的影响力稍逊,但其整体及不同侧面也对本科生学习质量的两个不同维度呈现异质影响。对于知识获得,教师教学整体具有无统计显著性的负向影响;教师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取向呈现出显著负向影响,而学习激起取向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对于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整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师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取向影响极弱且无统计显著性,而学习激起取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就要求研究型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应重视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应以强化学习激起取向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大学行为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多方力量调适的结果。对大学行为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探寻大学办学"为何"和"何为"。基于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文章构建大学行为的逻辑机理。研究表明,由于政府偏好、市场趋利和育人功利等原因,大学行为正陷入工具理性倾向的陷阱。为此,须从寻求科层制度法理归位、树立基准思维评价取向,以及坚守立德树人目标指向等方面引领大学行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感染价值、示范价值、启迪价值、期望价值四个方面论述了教师人格的价值功能与取向,以及实现教师人格价值的基本途径,即悦纳职业身份,唤醒主体意识;整合内在素质与外化行为;实现由功利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神圣性是由大学教师的本真属性、大学生肩负的崇高使命及大学知识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但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与客观主义等价值取向给部分大学教师、大学生及大学知识的神圣性蒙上了阴影.大学神圣性的回归之路在于:教师须三省其身,强化神圣意识;学生当全力以赴,勇担神圣使命;大学教材作为大学知识的载体,当精雕细琢,回归神圣本位.  相似文献   

10.
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角色的内在品性,但不同教师对角色的认同和选择存在不同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学术人"取向关注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发现和创新,"教学学术人"关注青年教师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与传播。两种取向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现实问题。现代新型"学术观"成为两种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点,也成为平衡"专业学术人"和"教学学术人"张力的逻辑归旨。因此,把握大学青年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构建公平的青年教师学术职业评价制度,强化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衔接,完善青年教师分类培养体系等,是重构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人"角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研究》2016,(3):24-29
大学与中小学以及其他机构(如政府)之间的伙伴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情境。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理解,伙伴合作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策略也不同,可以分为知识技能取向、人文主义取向和生态取向。本文分析不同取向伙伴合作的知识观、教师专业发展观、大学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并强调理论与实践探究中对这三种取向的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师科研的价值取向是教师科研的方向性和目标性问题。通过分析大学教师科研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现代大学教师科研的价值取向,是学术成就人生,科研创造价值,并提出教师科研价值的实现途径。是从价值观视角对教师的科研行为分析。  相似文献   

13.
“知识教育价值”是教育哲学研究中传统的、也是永恒的问题。对其选择的冲突也许是不可调和的,但高等教育知识的价值取向,必须体现其功利、认知和发展的统一,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现大学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密歇根州立大学整合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以学科教学知识为基点,强调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注重专业实习,体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有机整合,同时强调高水平的学科知识标准和教育专业标准,倡导建立全纳型学习共同体,体现了专业取向与社会公正取向教师教育思想的融合。密歇根州立大学整合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与实践,可以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调查显示,大学生上大学的年级越高,选择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越趋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成为大学生上大学的首要理由。  相似文献   

16.
郝德贤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2):63-70+121-122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体功能是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正经历从重视组织建设向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释放的转型。当前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回归主体功能的过程中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提升;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价值取向,忽视基于教学实践情景的生态价值取向;重行政管控功能,轻教学学术引领功能;重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支持,轻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关切等问题。基于组织动力结构理论,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确立以教学文化革新为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以“学教”发展的理念为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以教师参与行为提升作为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动力。  相似文献   

17.
正心理研究显示,榜样的激励效应主要来自于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由于榜样对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功利意义(主要不是指物质功利),榜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会给他人带来生活目标与方式上的教益,从而间接地指导他人的行为;由于榜样的崇高性,榜样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美感唤起受教育者的叹服和崇敬,由此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并有所向  相似文献   

18.
郑云 《高教论坛》2021,(9):20-22
提高大学治理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大学的办学主体之一,在大学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治理的方式,分析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义,提出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应该遵循价值理性的精神文化取向、权力均衡的制度文化取向、自觉自为的行为文化取向、以人为本的环境文化取向,推动大学科学、有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课程理论对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取向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分析可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取向在逐渐发生着转变,表现为:目标取向从社会性、普遍性等宏观目标向具体的行为目标转变;内容取向以知识为中心向知识、活动、及经验的整合转变;课程实施取向从对大纲的忠实向自主创建转变;课程评价从单一、单向的评价模式向综合评价模式转变。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与运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过程展开,而这一完整的过程本质上是典型的课程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较为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观念层次的教师信念,而国内学者多强调以理想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层次的教师信念。在国外大学教师信念研究中,多数研究者以教师教学时所接触的人、事、物作为研究的主轴。教师信念有不同的取向,一般而言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师信念注重知识技能的习得与传承;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师信念强调学习者的独特性、自主性,注重各项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