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国,完全建造在石头之上的城池大概只有这一座——佳县石头城。我从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出发,沿着黄河而上,经过黄河壶口瀑布,来到久闻其名的石头城——佳县。佳县位于陕西东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端,东隔黄河与山西临县相望,西南与米脂、绥德相接。大自然使佳县的地貌形成差异明显的三个区域:东南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西南为丘陵沟壑区,而北部则为风沙区。每当夕阳西下或红日初升时,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远处丘陵连绵起伏,近处沟壑纵横,如画的梯田及窑洞山村的风貌。这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景色是粗犷、豪放和充满力度的。正是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出黄土高原人的英雄性格。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奔流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美食文化、乐舞文化、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黄河号子:古老的中国民歌 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发出的呼喊声;收获时,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形成了最早的中国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号子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既是劳动的工具,又是劳动的颂歌,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谁都知道。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诗句稍有文字常识的人也都知道。自古以来,黄河就像日月经天一样随意永恒,谁也不会怀疑黄河还能流多久?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金秋,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与江南美丽名城杭州之间展开了一场南北对话,专家学者共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之策,擦亮大运河这一千年历史瑰宝的"金名片"。2500多年前,中国人一石一土,开凿出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它连通南北,跨越黄河、长江、淮河以及海河与钱塘江五大水系。无论时间空间,不管生活在何处、来自何方,我们中的许多人、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许多城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农业文明,中国的古代农业十分发达,在春秋时期铁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推广,牛耕已十分普遍,在东汉时期发明了翻车作为灌溉工具,播种用的耧车.东汉古墓出土的耧车的结构与前些年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耧车几无两样,唐代时发明了曲辕犁,现在我国一些偏远农村依然还在使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草原,在四川省西北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距省会成都500余公里。它东靠岷山,西连青藏高原,与甘肃、青海毗邻。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地理学上称它为“松潘草地”。它平均海拔3500米,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草地是一个类型。 在川西北草原最美的季节,我们一行数人从成都乘车,经汶川、理县翻越海拔5000米的鹧鸪山,汽车一直在峭壁耸峙的峡谷中穿行。车过刷经寺,顿觉草原辽阔起来,蓝天白云,眼界大开。当汽车开到龙曰坝查真梁子顶上时,同行的刷经寺派出所民警夺尔西对我说:“我们现在立脚的地方,正是阿坝州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如果在这里倾倒一盆水,一部分要流入长江,另一部分却流入黄河了。” 经他这一提醒,我仔细地观察了一番这里的地形,原来那波涛汹涌经马尔康,汇入万里长江的梭磨河,在这里只是一股涓涓细流;而向北的那股细流,则是黄河的重要支流白河(嘎曲〕的一脉。这一脉在此地虽小,但当它流到索格藏寺注入黄河口处,河身却比那里的黄河干流还要宽。我打开地图察看,黄河自青海发源后,作为四川、甘肃和  相似文献   

7.
有人把河流称为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所以很多河流也就被称为"母亲河".黄河就是这样的存在.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人类在黄河岸边生产生活繁衍发展.让我们跟着摄影家们的镜头,去探索黄河岸边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裹挟泥沙奔流而下,在两岸留下了丰沃珍贵的黄土.勤劳智慧的黄河百姓发现了黄河滩泥的妙处,以此为原料制成了各种手工艺品.这些取材于黄河泥的非遗产品,也成为黄河文化的承载者和发扬者.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家谱里,明明白白记载着客家人的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带。”这是全欧客属崇正总会会长张醒雄先生在河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要问客家人哪里来?客家人来自黄河边,就是指河南黄河和洛河相交汇的一带。”这是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会长肖光麟先生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会上讲的。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对黄河充满了崇拜和瞳憬。那关于黄河的文章常看得我心潮澎湃,尤其那首《黄河大合唱》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口包哮,黄河在咆哮……”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听后人豪气干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1.
亚妮 《文化交流》2002,(1):38-40
(一) 一条黄河,河的西岸是陕西的碛坪湾,东面是山西的一个小村——三交村。 四个黄河船夫各执一把桨,吼着船工号子,从河的那头把我摇到河的这头,“吆喝”之声时短时长。烈日下,被桨击碎而飞扬起的浑浊河水,连同吼声一遍遍地甩落下去,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黄河船夫是不穿衣裳的。一块粗白布围在腰间,遮住下身,算是很有些规矩的汉子了。  相似文献   

12.
展开华夏帝国的地图,在军事的意义上,杭州从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一 它与黄河、长江两个天堑无关,也不处在任何山脉或大平原的关隘之处,并非争夺天下的"咽喉"或"枢纽".取之不足以威慑四方,失之无关乎全局得失.今天,它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安阳并称为"七大古都",而与其他六城相比,它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一定是最低...  相似文献   

13.
当《太行铁壁》,《黄河在咆哮》分获中国美术界大奖时,王迎春女士被美术评论界誉为“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王迎春曾就读于西安美院附中和西安美院,青少年时代是在炎黄文化发祥地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度过的。悠远的中华文化传统,纯朴的风土人情,雄浑的自然景观是她一生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王迎春是一位受过长期专业训练,有扎实写实功底的画家。她能用一支毛笔,在宣纸上准确地刻画人物、描绘山水,有人说她是在画纸上完成石雕。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变化,王迎春在创作内容  相似文献   

14.
榆林,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北承河套,南启三秦,东与山西隔河相望,西与宁夏相接为邻。横亘东西的巍巍长城,像一柄巨剑,斩出了它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理风貌。北部,浩瀚无垠的毛乌素大沙漠;南部,起伏连绵的黄土丘陵。纵贯南北的滔滔黄河,像慈爱的母亲,细心哺育和装扮着这块古老的大地。黄河岸边,闲云缭绕、古树参天的白云道观;三边高原,如银似雪、珠玉成串的花马盐池;毛乌素腹地,碧波荡漾、宽阔无垠的红碱淖海子;无定河两岸,披红挂绿、枣香遍野的  相似文献   

15.
窦贤 《文化交流》2009,(4):66-69
住在黄河边,亦曾行走于大河上下,所见黄河石多多,但到青海贵德,方见天下黄河石之大气象者皆汇集于此。出西宁,南行越湟中,翻过海拔近4000米的日月山支脉拉鸡山,就到了贵德。让贵德名扬天下的便是那句“天下黄河贵德清”。黄河由龙羊峡入贵德,自西向东穿过拉西瓦峡,又从松巴峡出境,  相似文献   

16.
卢如平 《文化交流》2012,(10):16-20
荡平倭寇名震东南 长城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载体,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和伟大力量的象征. 隋代及以前的万里长城,受风雨侵蚀,大都不完整,明代修筑的、尤其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山西黄河边的一段,保存得相对完整,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和谭纶等将帅给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7.
苗重安是我国当代以画黄河而著称的画家。数年间,他跋涉万里,从青海黄河源头至巴颜哈拉山,从扎陵鄂陵湖到山东黄河入海口及太行山等地考察、体验和写生,经过艺术的概括、提炼、最终完成堪称史诗的“黄河颂系列”。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澳门、美国等地举办了隆重而盛大的个人画展,好评如潮。二十一世纪伊始,开始了他的“丝绸之路”艺术工程。由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海陆通道,而内陆通道大体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还有西南丝道,吐鲁蕃丝道。这几条通道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连接在一起,那里是世界屋脊,有着最雄厚而又博大的自然景观,又是自汉唐以来东西文化商贸交流枢纽。故而,沉淀了丰厚而独特的人文景观。本期我们特邀苗重安先生,刊登其《黄河系列》和《丝绸系列》部分作品,并刊载理论家程征撰写的《寻途新北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新形势下,应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推进黄河文化“走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文化,了解中华文化。该文对陕西黄河文化的构成进行研究,分析陕西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现状及陕西黄河文化资源传播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陕西黄河文化的传播路径,旨在进一步推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助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绿林竹海寻宝藏,耕读传家诗意浓.”这是2013年浙江省级生态文化基地授牌典礼上,评委会给予绍兴市平水镇同康村的授牌词.自201 1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生态文化基地遴选命名活动,迄今评选出58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文化基地.当我们走进这些生态文化基地时,那爱绿护绿的创举、自然和谐的环境、因林而富的理念,让我们感受到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势必绕不开黄河文化传播的议题。其中,外宣翻译是“引进来,走出去”文化传播背景下带领其走出去的先锋力量,可以全面展示悠久的黄河文化。纵观当前黄河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发现黄河文化外宣翻译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语言内错误与语言外错误,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该文提出黄河文化外宣翻译应坚持外宣材料适宜和读者本位的原则,同时也应当关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该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从黄河文化的外宣翻译现状出发,尝试对黄河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进行构建,以期为黄河文化传播做出贡献,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