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新课改潮流中,语文教学的方式、理念、目的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作为重点学科,也作为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自然无须赘述。结合教学经验,立足初中语文教学,试论庄子“言意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如何运用庄子的“言、意、象”思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言、象、意”三者关系中,“象”只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载体,而不是目的,语言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意”。但语言要“尽意”,必须通过“象”才能实现。“象”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言”与“意”的中介,成为思想的有效载体。这样,“言”、“象”、“意”彼此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指称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潮流中,语文教学的方式、理念、目的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作为重点学科,也作为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自然无须赘述。结合教学经验,立足初中语文教学,试论庄子"言意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如何运用庄子的"言、意、象"思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及美学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汉民族儒道互补思想的统领,使汉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世界。汉民族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汉语“无中生有”的意义生成方式,而这种意义生成方式,又造成了汉语在表情达意时常常会感到“言不尽意”,进而也就促成了汉语“立象以尽意”和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话语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抒情性文本(诗歌为主)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因素,它需要传情的内涵与意象的意念符号间建立起同构关系,达到意与象最自然的契合、最自然的相似。因此,写作主体在抒情文本建构中应该精心择用意象:择用具象特征的意象;择用寓涵丰富的情感信息的意象;择用凝聚文化内涵的意象;择用能够整合为“立象尽意”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史上概括造型过程的概念是写形、立象 ,这两个概念包含了写形求形似、立象为尽意的内涵。中国画的形象是一种提供轮廓线与结构线、要求观者通过联想补充块面而形成的立体形象 ,并非是一种“平面构成”。中国画的形象特点制约着中国画的立意、线条、色墨 ,因此探讨中国画的发展应充分注意象、意、线、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在这个全球资源共享、艺术形式纷繁复杂的时代,如何改革高校基础素描教学,使之能够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心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道路,成为诸多高校美术教育的争论焦点.文章从素描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剖析入手,倡导中国写意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探究"立象尽意"原则下对个人情感抒发的深层内涵,旨在把基础素描教学引向一个形态多样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的语言活动,它是以一种变异的超普通语言的手段来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而实现其审美功能,完成其艺术效果的。一切语言材料到了艺术语言中都要经过艺术的熔铸和加工,使之为创造艺术形象服务。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化的途径。人的精神美质,情感美质,只有通过“立象”的过程,也即艺术化的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在纷纭的世象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握至美,外化于形,于是,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玩味不尽的美的语言世界--艺术语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表面的洒脱不羁与内心的执着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魏晋文学内在的美学深刻。"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嵇康的文学风格和他的思想性格、处事方略是密不可分的,其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嫉恶如仇,因此他的诗文清峻通脱,本文分别对嵇康的诗和文论展开分析,并进而论述"言必尽意"之"美"在嵇康诗文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意境理论是我国古代诗词学说中,作为对诗词作品艺术形象的创造和诗词艺术价值评价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而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相对于意境理论促成的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司空图意境论的内涵——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有限性与表现的无限性是一对矛盾。语言的出路在于突破困境,显身躯的艺术表现功能,激发读的联想力和感悟力,通向广阔无垠的“意”的世界。“立象”正是语言通往玄妙形上世界的必由之路。魏晋时代开始自觉探索学自身的规律,《世说新语》中的“象”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全新体验。其中的象喻性描写是“立象尽意”说在学领域的一次具体实践,确定了“表现性意象”在本中的重要地位。作品中大量生成的“表现性意象”在审美取向上与以往的“象征性意象”风貌迥异,它们之间类似于“兴”与“比”的差别。本中生成的诸多表现性意象与此前的象征性意象相比,更接近于学的审美本质,其审美特征对后世意象论、意境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文章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山岳文化的美学内涵以及给审美主体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1)对形象、形式美的感受与体验 ;( 2 )对声响、色彩、动态美的欣赏 ;( 3)对人文景观特殊美学价值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音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声音的载体——乐器则是立象尽意的最直接现象。中国胡琴的形制及其音色映射着中国古人对待音乐艺术的态度与观念。文章从"制器尚象"器物观影响下的胡琴形制确认、"制器尚象"器物观指导下的胡琴音色追求、"制器尚象"器物观支配下的胡琴音乐表现三个方面入手,对我国三大类型胡琴的形制、材料、音色和艺术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唯象思维对中国文化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但何谓唯象思维至今却语焉不详。本文认为,唯象思维的理论体系由“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命题构成,它们形成了前后相继、彼此衔接的三个阶段。文章结合古代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阐述、论证了这一运作过程,从而凸现其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象”论,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较之于后来的“形象”之论,更能体现出文学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