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桂系的文章、专著中,有国民党桂系、新桂系、旧桂系、桂系、广西派等词出现,常见的有新桂系一词。通过举证和调查分析,认为"新"、"旧"桂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前后之分,而无"新"、"旧"之别。"新桂系"一词不足以反映"新桂系"的实质,以"国民党桂系"一词代之则比较确切、恰当。  相似文献   

3.
在词学发展的历史上,社会文化、当地风物、词人心理及审美需求均影响着词风的变化。"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是词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宋代到清代的词论家,对这两种词风各有偏好,但他们的词论也因派别之见而具有局限性。直到清代,才有学者摒弃派别之见,超脱"婉约""豪放"来研究词,这种做法,拓展了词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4.
历来研究者对纳兰性德词中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多集中于月亮、风雨、灯等等,而纳兰词中的"酒"意象却无人论及。酒意象在纳兰性德词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酒"在纳兰词中呈现不同的情感内涵和美学意蕴。以"酒"这一意象为考察对象,分析纳兰词中的相思之酒、悼亡之酒、怀友之酒和伤怀之酒有利于我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整体风貌有更全面的把握,也能增进我们对纳兰情感性格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5.
王世贞以"乐府"观念论词,注重词体原生态。他首次对词体"正变"概念进行较完整的阐述,并以"一代之文学"观念论词体盛衰,另一方面又重五代北宋而轻南宋。他认为词应"近情"、"近俗",同时重视词的语言艺术美。他卑视词体,以词为"诗余",为游戏消遣之具,是站在正统文学立场上的词体价值观。其词学观既有精辟深刻处,又有偏激主观的一面,对中晚明词学观念及词风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词体在经历了创作上和理论上厘定疆界、创立词体规范的过程之后,有不少词作者或以独造之心、或出游戏之意将其他文体的手法、体式等引入词体,而词中有近似赋中"设论体"的一类词,旁采"设论体"的立意结构,以飞动之笔,借无何有之乡,写郁结之意,这类词始于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又多采用《沁园春》一调,托物寄寓,设客问答,往往既有失落忧伤之情,又有自矜自傲之意,既有"知命不忧"的无奈概叹,又到底意难平的自我抒发。这类词自宋至清,创作代不乏人,自成格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王奎光 《文教资料》2020,(6):35-36,76
悲情论、"造境"与"写境"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词论.饶宗颐从自己的词学观出发,对这三个词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并在批评中提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词学见解.饶宗颐的批评及词学见解对当代词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为北宋中后期重要笔记之一,多记五代至北宋年间朝野杂事,尤以诗词为甚,其中蕴含丰富的词学、文学思想,具有重要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文献价值。其辨证分析人品与文品、词品的关系,提出"正人端士亦皆有艳丽之词"和"尤物能移人,情荡则难反"等论断,系对北宋时期流行的"艳词损德"社会舆论之反拨,为文人写作艳词正名。其心态虽未必完全健康,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吴氏且把"气象"等引进词学批评的理论域阀,将之作为品评词人精神风貌之标尺。词史上最早写作的药名词,幸赖吴氏《青箱杂记》一书以存,吴氏并指出陈亚药名诗词自成一家"俳谐"的艺术风格,而"斡运曲折,使各中理"乃为写作药名词之要领。  相似文献   

9.
"诗画一律"的观念古已有之。温庭筠工于词且精通绘画,他将绘画才能与审美观照融入词的创作之中,注重线条的运用,表现出趋长趋细的审美情趣。词中大量使用颜色词,设色之技艺与工笔画之统染、烘染、分染高度接近。构图上,又以"透视法"经营位置。展现出飞卿词"词中有画"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0.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11.
柳湘莲是《红楼梦》中的小人物,他的身份和经历都具有传奇色彩。他被人误认作“优伶”,但他品行高洁,自尊自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游侠;他的出家是由于自责和救赎的需要。柳湘莲形象的塑造是曹雪芹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质疑和反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史上名为法进的僧侣有多人。唐僧法进乃赴日高僧鉴真的弟子,被誉为赴日宣扬戒律的第二人。其俗姓王氏,王道之后,为申州义阳(今河南信阳)人。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称之为“革命和尚”的苏曼殊是近代中国颇有争议、颇受关注的人物。他具有双重人格:出入于歌楼妓馆、嗜吃好色,又芒鞋破钵、颂经参禅;他壮怀激烈、主张革命,又自叹自怨、意志消沉。他是一个追求人格独立却意志薄弱,想以精神上的充裕来实现自己的个人、社会价值却始终难以给自己定位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5.
诗僧性英金末住持洛阳宝应寺、嵩山少林寺,与元好问等朝野诗人往来倡酬,诗名甚著。金亡后住仰山栖隐寺、大都归义寺等近四十年,被称为"百年耆旧,一代宗师"。惜诗集散佚,史籍无传。经考,性英俗姓刘,约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出生于辽东贵族。幼习儒书,二十岁左右经高宪介绍出家为僧,云游里巷,施药济民。后避乱南渡,结庵子盖山,与辛愿等诗人往还。贞祐五年春,出为龙门宝应寺住持,元光元年秋住持少林。金亡后曾佐海云长老掌全国释教事。约至元十年(1273)秋去世,享年八十余岁。今辑得诗3首,文2篇,已佚诗文可考知其篇名及大致内容者有11种。其诗多写幽隐清修生活、抒金亡黍离之感。诗境清幽枯寂,风格淡远,有晚唐风。  相似文献   

16.
慧远禅师为南宋灵隐寺一代高僧,其虽转益多师,但主要深得圆悟克勤禅师真传,大展机锋棒喝之临济宗风,并运用得出神入化,以诗化的禅语开示后学,强调顿渐一体,圆融无碍。慧远为宋孝宗所器重,赐号“佛海”。其传法海外,点悟日僧觉阿,使临济宗风传之东瀛,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浓笔重墨的一页。慧远的弟子除了佛门中人外,尚有官绅儒士,如内翰曾开·知府葛郯等。在慧远禅师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其具有卓绝的禅学智慧和勇猛精进的精神,体现出一代禅学大师的风范与气概。  相似文献   

17.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安养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描摹和赞颂。由其内容可见,其所描摹的西方净土庄严与当时流行的《无量寿经》内容一致。而其它文献所载的同类图像都迟于该"像赞"。因此,我们断定该"像赞"所描摹的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无量寿经变。  相似文献   

18.
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一般称之为“乡歌”,《彗星歌》是保存到现在的新罗诗歌作品中最古老的乡歌作品。《彗星歌》产生于公元6、7世纪,作者是新罗真平王时代(公元579—631)的大僧人融天师。《彗星歌》不仅采用了巧妙的表现手法,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在长期的荒政实践中,以“以事功取人”,“以才取人”为指导,相当注重人才的选拔、使用,他不拘一格奖掖后学,寄予厚望,为自己荒政事业的“薪尽火传”创造条件。其独特的用人、育人及识人并委以重任的思想,不仅为他创下辉煌的政绩,而且对当今社会灾救工作的顺利进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释居简是南宋著名的僧人,工诗书,流传下来的诗文十分丰富。他坚持操守、品行高洁,而且关注社会人情,爱憎分明。他从儒道中汲取养料,为佛学在南宋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从释居简所创作的辞赋中,可以管窥其文学成就与思想品格,更好地对其进行了解和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