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振 《寻根》2004,(4):28-35
墨子思想有没有一个体系?有。这个体系,见于《墨子》的《鲁问篇》: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君子,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  相似文献   

2.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3.
秦俑主题试探祝瑞开秦始皇帝陵兵马涌雕塑群向人们展示了什么?用专业词汇来说,它的主题(或主题思想)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这展现了二千年前秦王朝威武强大之师的战斗雄风;也有认为这表现了统治者没落、颓丧的思想情绪,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有...  相似文献   

4.
<正>一当我们讨论历史文化的时候,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一种观点受到普遍重视,这就是"轴心时代"的概念。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蓬勃发展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也属于这一时代。毋庸置疑,这一时代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时期。但是,对于有着连续不断悠久历史传统的华夏民族来说,在轴心时代之前,还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从中总结出对我们今天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看,他虽然承认"各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精神",但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5.
法性,“法”,一切现象、存在。“性”,真实不变的本性。“法性”是指现象、存在的本性和本质。印度大乘佛教认为,法性是空,即一切现象。存在都是空无自性的。在中国传统观念的熏陶下,中国佛教学者对于“空”的理解往往偏离印度佛教,东晋慧远认为,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实有的,并把这种实有的本性与人的精神、灵魂结合起来,为阐明众生轮回转世的主体和修持成佛的根据提供本体论的论证,慧远的观点受到当时的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的批评后,中国佛教学者又转而强调法性是真理之所在,法性即是真如本体,并进而将这种真如本体与众生主体合而…  相似文献   

6.
王余 《中华文化论坛》2009,2(2):139-142
文章重点探析鲁迅人学思想的来源,认为鲁迅的人学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融汇着不同的思想资源,吸纳着不同的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思想是形成鲁迅人学思想的基础;进化论、尼采哲学等是鲁迅人学思想的精神血脉;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鲁迅人学思想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新年是中日两国人民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到这时候终于可以休息几天并张灯结彩、亲人团聚、祭天祭祖了。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并且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同为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有关新年的许多习俗便很自然地传到了日本,有的在日本保留至今,有的则在日本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还有一些则是日本独有的。  相似文献   

8.
“数成于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轻的父母常为他们幼稚的孩子能从一数到十而乐不可支。因为这标示着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这是从感知到理解的一个必经的中途岛,人类和个体思想史上的一大驿站。据亚里士多德记述,柏拉图认为:数,介于感性事物和理念之间。它与感性事物不同,因为它常  相似文献   

9.
宋代以来 ,儒佛调和。反映到佛教艺术上 ,则有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摩崖造像的出现。本文论述了该造像与孝道思想的关系 ,体现了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 ,逐渐世俗化、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是"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于庄子"因是"问题的探讨较多,如李巍从立场问题对于"因是"进行研究,认为"所谓'因是',即主张一切观点、言论皆为因循特定立场的产物.(李巍:《立场问题与齐物主旨——被忽视的庄子"因是"说》,《湖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更有学者从"因是"所包含之义进行分析.本文则将对"因是"进行一个层级的探索,试图通过这一探索,使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特色形成一种融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产生的语境,形成于春秋末年。这时能够产生中国哲学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语境皆已形成。老子以“天”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一条进路;孔子以“人”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另一条进路;墨子找到了讲哲学的第三条进路。在中国哲学起步阶段,哲学家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天人关系问题、治乱问题和群己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静莲 《寻根》2021,(3):81-88
现代汉语中,馒头通常是没有馅的,包子则是有馅的,但在古代最初馒头亦为有馅的.关于馒头与包子最初究竟有无区别,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二者开始即无区别,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如许威汉认为:"大约到了宋代,在词汇系统中又出现了'包子'一词……这样,同事物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名称,'馒头'和'包子'成了等义词."曾维...  相似文献   

13.
聂云 《华夏文化》2011,(1):12-14
从广义上说,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可以称为文化。文化观是人们对于文化现象、文化问题等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文化哲学是思想家、哲学家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对文化成因、差异、演变等问题的系统观点。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持某种文化观,而文化哲学则是只有在思想上成体系的哲学家才具有的对于文化问题的系统观点。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总结者之一,对汉代和后世的思想有深远影响。在美学方面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形,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荀子的美学思想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待商榷。荀子对自然美和社会美作了一定的区分,当然这里的自然美还不是对大自然的静观和欣赏,那是到魏晋时期才出现的新的独立的审美内容,它只是确切地指向人先天的因素所形成的美,比如容貌美。与孟子“充实之谓美”有近似之处,荀子肯定和高扬社会美,认为美的内涵是道德学问,强调美的道德性。他提出了一系列直至今天人们还很感兴趣的美学问题,比如美的起源(涉及到美的本质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刘欣 《世界文化》2012,(4):57-60
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同时具备两个因素,一是要有思想引领和高雅的艺术情趣,二是要有技巧的高度和难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艺术情趣的高低,体现了画家认识与作品水平的高低,而技巧则是区分专业画家与非专业画家的重要标志,这是我的认识。我是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的,上学期间一直对绘画课程的学习情有独钟。当时尚不能理解绘画与设计艺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因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7.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8.
道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语词,它贯穿于儒道禅的所有本,尽管它显现为不同形态。与其他思想相较,道家,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对道本身进行了更为纯粹的思考。不过,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而且老子对于这不可言说的言说也显得玄而又玄。尽管如此,我们将要追问:老子的道是如何显现的?  相似文献   

19.
<正>"神人同形同性"被认为是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色,其表现为神和人首先在外貌上相似,其次在心理、性格和行为上相似,有的学者进而认为人间英雄"可直接与神灵接触","神人关系亲密无间","神与人尚未分离"。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学者们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区别,神的永生、人的必死被认为是神与人的根本区别。王焕生先生在《奥德赛》中译本的前言中指出:"在神话观念方面,《伊利亚特》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梳理和辨析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要学理问题。虽然学界至今还没有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专题讨论,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或分歧已有所表现,其中较为普遍的倾向是,把草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游牧文化,即认为草原文化就是草原游牧文化,从而对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提出质疑。因此,本文试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内涵、分布、起源和建构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并重点说明二者之间的非等同性,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