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群 《寻根》2009,(1):114-11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被称做“百世田园之王,千古隐逸之宗”的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写下的千古绝唱。而他的《桃花源记》则是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文章。如今,南京禄口机场附近的禄口镇昝(本地念做zuo)巷聚居着一支陶渊明的后代。  相似文献   

2.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正史设置《隐逸传》,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陶渊明作为晋宋之际的隐士,尽管被《世说新语》排除在外,但却在《宋书》《晋书》《南史》等正史中赢得一席之地并最终成为隐士的典型。从编修动机、隐士形象塑造和史料选择来看,正史《隐逸传》建构陶渊明的隐逸身份并将其偶像化,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充满浓郁的政治色彩。陶渊明的很多真实性格,也因此遭到刻意的忽视和屏蔽。  相似文献   

3.
正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亦即"世外桃源",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社会给人以极美极深的印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憧憬。那么,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何种社会形态?有何社会特征?在中国古代儒道两个思想派别中,它符合哪家主张?就笔者所见,一般涉陶选本皆泛泛而论,未作细究;只有个别选本的论述较为具体,认为其具有儒家"大同"社会的特征,是"大同"社会理想的体现,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相配套的  相似文献   

4.
正《忘言书》之名,乍一看,是有些古怪,甚至是有些矛盾的——既已忘言,那又如何书呢?似乎有点故弄玄虚的嫌疑罢?待读到作者在扉页中所引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方有些了解此书得名的由来。不由得有些期待。于是,且读且回味,便以漫笔的形式写下关于忆苏《忘言书》的二三感言。言与意:相濡以沫?相忘江湖?说到忘言,总想起中国人关于"言"与"意"近乎喋喋不休却又兴趣盎然的论争。言不尽意乎?言能尽意乎?意在言外乎?得意忘言乎?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核心.学界对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然相反.综合国内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状况,大体而言有以下六种观点. 第一种是孟子人性本善说.《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说成为孟子性论流传最为广泛的理论版本.如,朱熹注《孟子》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四书章句集注》)罗安宪说...  相似文献   

6.
昔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其笔下的那幅"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诗情画意,颇为神往。其笔端所流溢的那份随意,那份超脱,那份逍遥散淡的悠然,不经受几番人生风雨的冲刷和沉浮,不遭际几度坎坷曲折的艰辛和摔打,是很难咀嚼出个中的滋味来的。  相似文献   

7.
編後     
這倜秋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學衍界、文化界發出不少纪念的聲音,日子颇不寂寞.本期也有幾篇出自不同角度的纪念文字.卷前作為"學人寄語"刊出的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先生的《辛亥之夢》,言簡意賅,寄懷深遠.《國語·周語》有謂,"夫政象樂,樂和聱,和從平",因而"氣無滞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觫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這樣一番天地氤氲氣象方成"樂正",而非"禮崩樂壞",應該是理想政制的前提,甚至就是理想政制本身.  相似文献   

8.
密祉见闻     
不过是滇西高原上的一个半山区小镇,可画家说它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作家说它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而让它真正闻名于世的是歌唱家,这就是被国际乐坛称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密祉。  相似文献   

9.
正何谓"諡"?《说文》:"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阙。"阙,缺读声。徐锴曰:"兮声也。"读"兮"声是对的,为什么加"皿"呢?未作出合理解释。《说文》另有"谥"字,"笑貌。从言,益声。"甲骨文有"益"字:■,象器皿里装满了水,往外溢之形,为"溢"之本字。徐铉据《唐韻》注有两个读音:一为伊昔切,一为呼狄切。呼狄切正是"諡"的读音。现在"諡"也可以写作"谥"。这是否是"谥"之字义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10.
悟道之前,王阳明泛滥词章,与李梦阳等明代前七子交游唱和、"学古诗文",其古体诗创作以汉魏古诗为宗;因先祖隐逸操行的影响,且一生皆有归隐田园的桃源情结,加上其哲学与陶渊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阳明创作出了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化用陶渊明诗文;因年轻时溺于任侠、游仙,阳明对李白甚为推崇,创作出了与李白诗风相近的作品,其诗歌创作也有模仿李白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2.
正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而表现陶渊明清高的典型事件是他辞彭泽令,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悬案,对于这一件悬案的探讨,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为何辞官,陶渊明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辞官后,陶渊明创作了《归去来兮辞》,在序言中他叙述自己辞官的原因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也即为妹妹奔丧。  相似文献   

13.
黄太勇 《寻根》2015,(2):87-92
支仲元,五代前蜀画家,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县)人,擅长人物画,特别是擅长画道家与神仙像。《宣和画谱》卷三说其"画人物极有工,随其所宜,见于动作、态度。多画道家与神仙像,意其亦物外人也。又喜作棋图,非自能棋则无由知布列弈易之势,至于松下林间对棋者,莫不率有思致焉"。大致上因其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及南朝画家陆探微都擅画人物,又笔法相近,故后人多称其"画笔法师顾(顾恺之)陆(陆探微),细致有力,人物清润不  相似文献   

14.
正殷代是否有牛耕,历史教科书持论谨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1962年版商代篇只提到牛可食用,"也可用于驾车负重。"(96页)1976年版修订为"商代可能已发明牛耕","但即使有了牛耕,也不可能推广。"(188页)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言西周农业表述为"耕田用人力,通常是两人合作,这就是所谓耦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0页),言战国"大约和使用铁器同时,也开始用牛耕田"(65页),意思说牛耕  相似文献   

15.
作家吸收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丰富养料,经过提炼、熔铸,熔入作品,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极为常见。陶潜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桃花源记》深藏着至少是三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故事的精髓。即误入仙境、秦人古洞和烂船洲(亦称“烂柯洞”、“烂柯山”)故事。武陵人“缘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以“五柳先生”自寓。文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出了他读书的态度与心得。对于这句话的意义,一般人的理解认为,这是诗人说他读书时但观大意,不像经生那样死抠字句。冯钝吟《杂录》曰:“陶公读书,止观大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竹林七贤"这一魏晋时期的名士群体对陶渊明立身行事、思想旨趣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和嵇康对陶渊明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认为,陶渊明不但在立身行事和思想旨趣方面是"林下风气"的继承者,而且就诗歌创作而言,其四言诗多借鉴嵇康,五言诗也很明显受到阮籍《咏怀诗》影响,但其可贵之处就是在融汇的基础之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又凡 《大理文化》2011,(6):74-75
猜不透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是否能预料,《桃花源记》作为凡尘俗世难得的清绝之音,纠缠着一代又一代世人的想象,成为他们繁忙劳碌的生活之外,一隅梦幻般的清静之地?世事如浮云流水,那一年的桃林早已无声远遁,又过一春,或许你心中尘封多年的桃林并没有盛放整个季节的美丽,可是你是否明白,在大理洱源茈碧湖畔,千树万树的如雪梨花,已静静等候你四百余年?  相似文献   

19.
杨堃 《大理文化》2009,(4):52-56
一、白族的来源问题   谈到云南白族的来源问题,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说,白族乃是一种外来的民族,而不是云南省的土著.至于说,究竟来自何方,属于哪一支系呢,大别言之,共有四说:(一)傣族说.不仅帝国主义分子拉古柏、杜德等人这样主张,就是我国学人,如丁文江、马长寿、林惠祥等,也是赞成此说的.但已经有人批判过,不必多谈.(二)印度阿育王之后说.自从《南诏野史》载有白子国之后,直到现在,就是在白族当中,也还有人相信此说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4月15日国家图书馆开会纪念任先生百年冥寿,我收到通知后,准备了一篇短文《任继愈先生的尊师重道精神》,准备在会上宣读,表示对自己老师的缅怀。唐朝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这是至理名言,任何时代都适用。"尊师"指的是不忘老师的培育之恩,并非事事都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孔子有言:"当仁,不让于师。"(《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