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3.
自八十年代以来,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日益兴盛。区域历史文化又被称之为“地方历史文化”、“地区历史文化”。但以地方、地区称之则有其局限性。历史文化大多溯源于先秦时代,当时的地域概念与后世尤其近现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有所差异的。区域历史文化的全面研究,是伴随...  相似文献   

4.
国学运动在重庆时期的发展有外部的特殊的政治与文化的背景,而国学运动的内部亦有新的性质的变化,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的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的结合。研究方法的细密和精确,研究的问题的现实借鉴意义,是国学运动在重庆时期的较为突出的特点。从这段时期的考据风尚,更可证实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若干狭小学术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2008年全国研究生“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于7月15-8月6日在西北大学举办,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先生担任校长.邀请在国学与西学方面有深远影响的国内外专家担任主讲教授。专家们就国学要义、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西学要义等问题举行了多场前沿学术报告,介绍国学与西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刘梦溪 《寻根》2009,(3):4-6
我近来对国学和相邻概念所作之辨析,不是表示我反对国学,或者不要国学,而是主张国学无须太热。20年前的1988年12月15日,我在《中国文化》创刊词里写道:“与学界一片走向世界的滔滔声不同,我们想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须回到中国。明白从哪里来,才知道向哪里去。文化危机的克服和文化重建是迫临眉睫的当务之急。如果世界同时也能够走向中国,则是我们的私心所愿,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关于天下观、中国观、夷夏观、大一统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颇具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观念,如“畿服理论”和“春秋三世说”,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表达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融合主张,对我们揭示辽宋西夏金时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描述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03年9月10日上午,中国文化部在北京东二环路其办公大楼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孙家正部长宣布:“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将于今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他说,“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法关系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迄今中国与外国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该活动对进一步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面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法国驻华大使蓝峰发言说,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中国文化年”将帮助法国人民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他说,相信“中国文化年”将取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术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两个基础: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指导,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值得  相似文献   

10.
肖勇 《华夏文化》2013,(4):63-64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6月18日在西北大学举行。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李四龙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作了《西安的历史与文化》主题讲座。此次学术论坛以双方在读的博士生为主体,采取博士生独立主持、专题发言与深入讨论的方式进行。两校的13位博士生在论坛上发表了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11.
扉语     
20 0 3年来到了。我们的杂志《华夏文化》在新的一年里应当做些什么 ?杂志应学习、研究和宣传先进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提升的文化 ,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类的先进文化有其历史进程。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其中包含优秀文化的演进史 ;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中得到培育和发扬。因此学习和研究我国历史文化以及全人类的优秀文化 ,应成为我们正确理解当代先进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当代中国 ,先进文化是历史上优秀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现代革命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还需要将其产生和演变融入到中国历史的深广背景中,努力做到思想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法国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成功地实施了互办“中法文化年”活动,从而一开中国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活动的先河。之后,中国相继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先后举办200多个规模不等的“中国文化节”、“中国艺术节”活动.  相似文献   

15.
《华夏文化》2011,(4):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哺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的重要土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创造,往往难以割裂与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高峰 《寻根》2012,(4):88-90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在寺庙建筑史上,人们实在无法找到“中国总共建了多少寺庙”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雷锦 《华夏文化》2011,(4):62-64
1905年初,清末第一个以保存国学作为主要宗旨的知识、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在上海成立。同年2月23日,《国粹学报》创刊,一批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他们具有政治文化使命感,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深谙古代典籍,对西学又有所接触,著书立说,风行海内外,形成了轰动一时的“晚清国粹派”。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抑或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具有实力,更重要的还需要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是最深远最恒久的影响力,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同民族最本质的内涵,是民族性格最本质的体现。自觉地将建设“文化中国”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坦然和自信的气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汪国新:国字脸,国画家,全国政协委员,尤其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国学所指不像国花、国画那样明确,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国画既是国学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学自成体系的分支。国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不仅培育君子人格学养,而且关乎国家世道人心。汪国新就是从传统诗、书、画、印入手,开始了他弘扬国学、传承文明的文化苦旅。汪国新生于长江西陵峡口,对于喝着长江水长大的他来说,那条  相似文献   

20.
裴登峰 《寻根》2002,(2):102-104
我国历史演进到春秋后期,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周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下移,诸侯力政,礼崩乐坏。各诸侯之间争霸与兼并战争持续不断,而战国更成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大动荡,导致化和教育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学在王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学”盛行。一大批掌握了知识的“士”,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登上我国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