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中日“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与川端康成文本的解读,聚焦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以平行比较的手法比较了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不同特质的人物的相通处及其差异性,力求予以新的阐释.以此揭示作家的不同精神个性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汤亭亭)的成名作。汤亭亭通过改写中国神话,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女性刻板形象,重构了华裔女性女勇士的新形象。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女勇士》,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一剧着重采用心理刻画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麦克白强烈的思想斗争,直至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即人格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斗争来分析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无数的争议,其中“嫉妒说”长期在《奥赛罗》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一批著名莎学家、文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嫉妒一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嫉妒”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全面解释《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角度,可以看到不断被强化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中国改编莎剧也注意到《奥赛罗》中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中国古代著名悲剧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力"在这两种悲剧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这一侧面发现前者之所以被广泛认可及推崇,而后者之所以被人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莎士比亚的悲剧里面的力元素很彻底,而中国古代著名悲剧的力却往往由于文化上对"大团圆"偏好而最后软弱下来。  相似文献   

7.
"导演-主角"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借用影片制作中人物的名称“导演“和“主角“,用于总结《课题研究方法》课程中运用的“导演——主角“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充分互动,并实现在课堂中由“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教学转变。在对实施《课题研究方法》和未实施《课题研究方法》的两个班级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评述了该课程以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及研究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卡斯特桥市长》在中国引发了很多研究者的评论,其中主人公亨察德的悲剧性格与命运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亨察德的人格进行诠释,揭示人格三重结构因素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及外在活动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用影片制作中人物的名称"导演"和"主角",用于总结《课题研究方法》课程中运用的"导演——主角"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充分互动,并实现在课堂中由"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教学转变。在对实施《课题研究方法》和未实施《课题研究方法》的两个班级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评述了该课程以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及研究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课改使课堂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也给教研工作方式的创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研能否创新,直接关系到教师创造力能否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创新教研方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夜色温柔》中迪克的堕落一直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腐蚀的结果,是上流社会有闲阶级的牺牲品。文章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视角,通过对迪克的三重人格结构分析,认为主人公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外界环境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迪克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现在的小学数学的公开课、观摩课,“听说”训练成了主打项目:学生多在老师的强力“引领”下,不断地听教师说,听同学说,同时自己也在争先恐后地“说”。课堂中,除了“听”和“说”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学习行为,以下是两位教师执教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16.
杨梦雅 《英语广场》2023,(21):55-58
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真实,呈现了很多经典的女性角色,她们或忠贞完美或恶毒妖异,但无一例外折射出了剧作家内心深处的囿于传统和时代以及自身性别的男权意识。本文以莎士比亚六部悲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例,分析了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中的男权意识和莎士比亚自身的男性身份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进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女性的真实地位,这对我们分析男权社会的建构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文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 ,莎剧充分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 :人性的多层面展开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审视。通过揭示这种心灵状态 ,他不仅将文艺复兴的文艺推向高潮 ,而且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人乃至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为后人提供了可以深入评说的诸多命题  相似文献   

18.
《革命之路》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琊茨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该小说中耶茨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面临的婚姻生活危机,而且讽刺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走向标准化的现象。该文主要借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当时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革命之路》这部小说,展示男权社会中女主角爱波由于被置于“他者”地位所经历的生活的压抑与困境,分析其“革命”之路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揭露出女性寻求独立自由寻求解放之任重而道远,表明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终应走男女和睦相处的无私之爱的道路,爱与合一才是幸福家庭生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包法利夫人》描述了女主人公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过程。通过作者使用的叙事人称手段来探讨主人公悲剧命运,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伟大著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童“红粉”系列女性深陷三对矛盾,即个性需要与历史力量之间的矛盾,女性自身的苦难命运与复仇意识的矛盾,对男性既鄙视又依附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