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元朝的行政区划和《元史·地理志》元朝除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地区外,分置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边远的个别行省外,这些行省都辖有若干路府州县。有的行省还辖有军(地方行政机构名)和安抚司(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名)。路府州县的隶属关系有若干类型。路可直属于省,府和州也可直属于省(即直隶府和直隶州)。隶属于路的府,称属府;隶属于路、或直隶府、或直隶州的州,称属州。县可隶属于路,也可隶属于直隶府或直隶州,也可隶属于属府或属州、安抚司或军。路可以辖府,府可以辖州,州可以辖县,但路不一定辖府,府不一定辖州,州不一定辖县。路可能直接辖州,不用府作为中间环节;也可能直  相似文献   

2.
一清代的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制度,实行省、道、府(包括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县(包括与县同级的散州和普通厅)的四级地方行政制。习惯上所称的州县官,一般指府县两级的行政区的长官。清代的州有两类:一类是与府平行的直隶州:它直隶于省,下辖若干县,并治理一定地区,犹如今天的省辖市。直隶州辖下没有倚郭县(县治和府治同在一城的叫倚郭县。例如,清代江苏省会苏州府,既为府治,又是吴县、元和、长洲三县的县治所在地,此三县即称做倚郭县),这是它与府的主要区别。另一  相似文献   

3.
"直隶模式"是清季新政时期创设的有直隶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一套方法和样式。直隶改革取得了成效并形成一种经验,或中央政府予以采纳和推广,或被其他省份自觉仿效和借鉴。"直隶模式"涉及军政、警政、学务和宪政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清末顺直谘议局的建立,不仅对地方行政权力发挥了监督和制约作用,而且,在清末直隶地方财政预算体制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直隶地方财政体制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答:太平天国的各种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军事单位、生产单位等等——的名称颇不一致。同一性质的单位,有时称馆,有时称衙,有时称营,有时称军。馆、衙、营、军这些单位名称究竟有何区别? 上述各种单位名称之间既有混淆又有差别。举  相似文献   

6.
晚清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劝学所.自1905年8月由严修在直隶境内设立后,经清政府广泛推广,劝学所在各州县纷纷建立.作为近代县级教育机构的最初雏形,劝学所内部的统辖关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以现存南充市档案馆的《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中关于劝学所内部统辖关系的史料为中心,辩证地考察了晚清地方劝学所的内部设置对近代县级教育机构内部管理逐渐形成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7.
府兵制在唐武德、贞观时期仍处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高祖立唐之初即改隋炀帝时期的鹰扬府为骠骑将军府、车骑将军府,后两类军府合并归一,车骑将军府隶属于骠骑将军府,从而形成了十二军分统骠骑将军府的地方府兵军府格局;至高祖武德七年时,骠骑将军府改为统军府,成为武德后期、贞观前期地方府兵军府的基本单位。至太宗贞观十年,则改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地方府兵军府建置趋于稳定,职官设置与职能分工更为成熟,因此成为维护唐前期国家地方政治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8.
清朝建立后,一改元明两代行省制度中京畿地区中央直辖的惯例,将直隶省的行政管辖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经过清初的频繁变动和调整,直隶省形成了以直隶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的行政管理制度,使频繁变动的行政管理权归于统一。直隶地区"旗民杂处"使行政区划制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且由于地处京畿,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9.
宋承汉唐之制,在地方县级行政单位中普遍设置县佐。宋代是县佐制度的完善时期,不仅沿袭唐代任用品官担任县佐的办法,而且选差初仕的进士任县佐,既提高了县佐群体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又发挥了县佐辅治县事的作用,对维护地方稳定起了很大作用。宋代县佐的设置、职掌及其迁转反映了两宋地方行政单位管理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0.
团阀政治是在四川防区制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一部分地方名流借地方自治办理团防武装,和中央集权官僚行政衰微甚至笼络地方名流之机,垄断地方行政事务而形成的特殊历史现象。在铲除团阀后,刘湘当局通过强化县级行政对地方团防的督导权,把团防改造为平时负责社会治安、战时承担战争勤务职能的社会保障工具。  相似文献   

11.
宋朝地方最重要的审判级别是州(府、军、监),州级属官是宋朝州级审判中的主体人员,针对宋朝州级属官群体的施政评价中,司法职能考奖是最主要的制度构成部分。宋代对属官群体的任职评价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等,但中等评价成为实际考核的绝大多数,因难分优劣而成为普通级的司法评价,并对应着属官群体漫长的循资历级迁升模式;优秀级司法评价为雪活人命或修订国家法律,最高级司法评价为认定地方完成狱空治理,后两种方式才可以在资格体系中实现地位跳跃,但在宋代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因而可贵,所以宋代基层文官作为法官角色是缺少晋升空间的。  相似文献   

12.
形成于西汉中叶的督邮监县制,当上承秦及汉初的"都吏循行"。督邮按部刺举,上至王侯、令长,下至乡亭有秩、豪强,无所不纠,而以监县长吏为要。此举标志着西汉已形成了郡县二级地方监察体制。初,督邮对郡守负责,与刺史无涉。但刺史在地方官化的过程中,逐渐左右了督邮。至东汉,郡县两级纵向垂直监察系统得以打通。两汉政治经济之大环境,督邮与郡守之关系,督邮自身之素质,是影响督邮监察效果的三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钧瓷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产生,北宋时期其工艺逐步成熟,金元时期钧窑系形成。经历了明代的衰落后,钧瓷在清代由仿制而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并再铸辉煌。钧瓷的兴衰除了其自身特殊的工艺因素外,也受时代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干预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汀州是客家族群的重要发源地。汀州地区的文教发展对客家族群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汀州的文教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汀州教育机构设置完备,以地方官学为主,州有郡学,每县均办有县学,还设有贡院和五处贡士庄,此外还有三处书院和二所私人讲学读书处,反映出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地方官员对当地教育的重视。汀州在福建属于最晚开发的地区,地理环境山峻水急,国家权力无法完全控制汀州社会,因而把教化当作重要的辅助手段。汀州完备的教育机构对汀州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钧瓷有民钧和官钧之分,民钧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北宋末年,质量上乘窑变奇特向宫廷供奉的花器称为官钧.由于同时代文献记载的缺失,官钧的始烧年代始终成为争议的焦点.从文献资料、钧瓷的审美特征、考古发掘资料等方面研究,官钧金代说、元代说、明代说都回避了民窑的“器皿类钧瓷”,只对所谓“官钧”的陈设类器皿质疑猜测,以偏盖全,忽视了民钧和官钧的关系问题,相对而言,北宋说仍然比较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宏观世界话玉溪》以逻辑的方法为主同时渗透历史的方法论证了李商隐是晚唐诗的代表,以历史的方法为主同时渗透逻辑的方法论述了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是联系唐诗与宋诗、宋词之间的特殊纽结点。历史的和逻辑的两种学术研究方法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使得《宏观世界话玉溪》一文内涵丰富、条理清晰、论证有力。成为论文写作初学者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宋代晁公武所编《郡斋读书志》,以文献著录及其解题形式体现出巨大的学术价值,并影响和推进了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在《郡斋读书志》所著录书中,唐五代文献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其中著录和记载了许多唐五代文学史料。这些资料至今大多已佚,通过《郡斋读书志》的解题能清楚地了解其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代江西13个州或军附郭县的独立建学远比一般的县为困难,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附郭县为州(军)治所在,赋租皆由州(军)守管理,缺乏足够的财政自主权;其二是附郭县为州(军)学所在地,学子多萃于州学,因而县学建设往往被忽视,不如支邑县那般用心,时人也不会过分责备。  相似文献   

19.
县尉是北宋县级政权中专司治安的重要佐官之一,由于其肩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任,故虽然地位卑微,却备受关注,尤其是直接负责京城地区社会治安的赤畿县尉,更是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赤畿县尉的选拔过程中,一方面朝廷对入选者的官场出身、行政资历及业务能力等做了严格规定,以确保京畿地区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作为近便优阙的赤畿尉也是权贵子弟竞逐的主要目标,大量不符合条件的贵游子弟充斥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赤畿尉的整体素质。在迁转方面,与普通县尉相比,赤畿尉具有明显的优势,身为选人的他们往往能够获得直迁京官或越次提拔的优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