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会议新闻都不被受众所看好,尤其是企业媒体新闻,一提到会议报道,就给人一种干干巴巴的感觉,造成了会议新闻无人愿看、无人愿听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梦想,不要也不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应从泥土里生长出来,根植于泥土,梦想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的梦想,不要也不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应从泥土里生长出来,根植于泥土,梦想才能开花结果。麦睿博说:"领袖的野心不应是个人野心,而应是组织的雄心。"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之后关于"中国梦"系列表述,似乎又印证了这句话。他一个经典表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李峙 《青年记者》2017,(31):11-12
20多年前,每逢月黑风高四下无人时,一个小男孩就……没有变身狼人,而是把书裹成话筒状,偷偷摸摸又满心激动地学着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遍又一遍.他想做电台主持人,但又自知不现实.生长在成都,一个完全不讲普通话的地方,随便甩出一个词,比如“10∶44”,基本就能撂倒大半个城市.  相似文献   

4.
历史对于我来说,就像平原深处家乡的老房子,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与招引。房子老了,就如书老了,有一种陈实,房子散发的泥土的陈旧的土香,就如线装书发出的迷人的幽香,也如老屋里不知年代的八仙桌上的青花的茶壶与茶盅,那些青花里迷离的光,令后人沉醉。  相似文献   

5.
当年曾是邓朴方奶娘的82岁的郭金梅老人,得知邓政委去世的不幸消息后,难过得一夜没睡觉。她端上一碗大米饭,放到邓政委的遗像前,硬咽着说:“邓政委啊,当年您带着部队来,硬是在烂河滩上垦出了一块块良田,教会了乡亲们插秧种水稻。如今大家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您啊。您就再尝尝老区人民的大米饭吧!”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网络空间已经不错再被当成一种新媒体或新媒体的聚合了。它是一块新大陆,资源丰富,但有的地方还非常危险。30年前,这块大陆还无人发现、无人开采,也从无人定居。  相似文献   

7.
新闻业内的同行都知道,新闻采写最忌没有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新闻,既不能深刻揭示主题,又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个性化的抓捕和突显,却是新闻采写的硬功夫,许多个性就淹没在共性之中,就像珍珠埋没在泥土中,需要发现,挖掘,擦拭,才能闪闪发光,沁人心脾。否则,珍珠只能睡在泥土中,变成了普通石块,实在是太可惜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次亲身采访经历,谈谈群像采写中个性突破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走转改",不是一种任务、一种号召。它是新闻工作者一种责任、一种态度、一种需求。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是来自一时之功,而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深入践行"走转改"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如何沉下去,静下心来,采写出有用、耐读、感人的新闻,苏州日报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追求     
我曾是一棵苹果树的种子,曾经拥有雪白的别墅和美好的梦,忽然有一天,梦被剖开,我悠然坠落。面对心中绚丽的梦,我只能默默叹息,等待冬天,直到一个偶然,园丁将一撮泥土盖在我身上。当我在泥土中醒来时,秀美的春色展现在我面前,我像是受了鼓舞似的,拼命成长。此时的我已不再是颗种子,而是一株小苗。夏天的暴雨给我第一次洗礼,洗去往日的尘垢和失望,舒展嫩绿透明的枝条,向上,向上,向着阳光生长。我立志要成为大树,绝不做谁都可删刈的幼苗。吸收每一缕阳光,争取每一滴雨露,让它们充盈我绿色的身体,鼓舞我向上生长的愿望,当别的树都沉沉睡去,我还要不计日夜地继续生长,因为我有伟大的志向。点评:新颖的角度,别致的构思,精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引领读者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沉思。追求$息县第三初级中学@余洋  相似文献   

10.
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总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好几年没回家了,好在“农博士来咱村”节目又让我重新闻到了泥土的芳香,感受到了乡亲父老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春季,朋友赠送了我一盆花,我把它置放在阳台上,天天浇水、松土、施肥,但是这株娇嫩花苗还是一天天的枯萎了,最后连根带茎的腐烂了。我本就是个不善于伺弄花草的人,因此也就兴趣索然,把枯枝烂根铲除后,任凭一盆泥土摆在阳台上。几天过后,我在阳台上晾衣服,突然发现那盆干燥的泥土里钻出了几点新鲜的绿色,像星星般  相似文献   

12.
泥土者何?百木秀气之本,百花香气之源。万木千草,浓绿厚荫,姹紫嫣红,无泥无土,如何来?营养在泥土里,记者"深"不下去,新闻作品也就没有了"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种力量就是亲和力。2005年6月26日,宁波晚报“三江月”副刊以《让爱穿越时空成为永恒》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一位在宁波治疗白血病的母亲给孩子预留的四封信。写信的是青海省乐都县高店镇河滩寨中心学校教师  相似文献   

14.
地方广播电视台靠什么来生存和发展?我认为最主要的是靠节目质量。节目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广播电视的生命。节目无人听无人看,广播电视也就名存实亡。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是地方广播电视台永恒  相似文献   

15.
雾气散开,翁丁被早晨最滋润的露水“洗劫”一遍,油绿的植物与黄色的茅草屋顶相互映衬着,而佤族人黑色的衣服和银色的妆饰成为了寨子里最亮的颜色。一位佤族老者用竹编的小桌子抬着早点匆匆向茅屋走去,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文章写好后,作者在送审或寄给报刊社时,都爱写上“敬请斧正”几个字。那么,你可知晓“斧正”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斧正”的典故出于《庄子徐无鬼篇》文中。大意是说有个楚国人,他的鼻子上粘了一层白泥土,就请旁边的木匠给他擦掉。这位木匠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高超本领,竟挥动斧子一下把白泥土砍掉了,丝毫也没有伤着鼻子。后来文人学士就将此引典到修改文章上,称之为“斧正”,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徐文 《军事记者》2010,(5):41-42
典型人物也生长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大地上,其语言应该质朴无华,符合他自己的身份。可现在的一些典型报道中,典型人物一个个出口成章,要不就是至理名言,甚至充满诗情画意。这是不现实的,它在宣传上影响了人物的真实性。因此,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必须还原典型人物的本来语言,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也更能让人接受。  相似文献   

18.
柳亚子红《南社纪略》等书中,多次提到“荃蕙化茅,小乏旧侣,最所痛心”“荃蕙化茅”出于屈原的《离骚》,“芩”和“蕙”都是香草,茅则足茅草,柳亚子用此何来指某些南社社员动摇变节,论为汉奸国贼,其中汗精卫就属于变节分子中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王应端  蒋勇 《新闻天地》2011,(11):I0002-I0002
云集,云日月之光华,集天地之灵气。“滩惊回雁天方一,月照杜鹃更已三。”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当年夜泊今云集河滩,在朗朗皓月下写就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词。  相似文献   

20.
只问耕耘     
正就这样默默地埋头写作,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收获则不是我们所能企求的。不论是一国的总统、大公司的老总,也不论是个体从业者,亦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种的"庄稼"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渴望丰收。有的时候,我们太看重结果,还没付出就妄想得到,总是好高骛远,而往往忽视了脚下的泥土,懈怠了每天的耕耘。因为心的力量分散了,我们三心二意地经营着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