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的复杂进程;产权研究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提出了关系产权、混合产权和集体产权等概念,深入揭示产权的实际运作逻辑;"单位制"和"人力资本失灵"的研究,拓展了西方的社会成本理论,挑战了人力资本理论,丰富了转型时期的组织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农民工积极社会态度的发现,对于加深西方中产阶级的研究,促进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都具有重要启示;"关系"已经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关系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应最大限度地容纳、修订、改造,使其成为世界的关系社会学的蓝本。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梳理,我们认为"活法"具有方法论上的工具性意义,因此在关系社会下的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的比较研究过程中,可用"活法"证成非正式规范在中国关系社会中的现实价值,进而在法学科上具有本土性转向的现实和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内容非常丰富,论域也比较广泛,就全球化的视角和当代中国发展现实来加以审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有关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历史向度、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格局、发展的危机等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值得我们认真注意和把握的.要激活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使其成为我们思考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中国问题"的分析和"中国经验"的总结来凸显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多而复杂,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滞后发展又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却存在脱离社会现实和教育实践而抽象谈论"应然"和照搬照套外国理论和经验的弊端,致使起不到引导教育实践的作用。通过分析教育理论的产生、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曲折历程及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指出要把中国社会现实和教育实践作为出发点,要置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合理吸收国外经验与理论,"建立本土教育理论",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升教育品质,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导航。  相似文献   

6.
如何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历史怪圈",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上、中、下三个层次围绕这一问题各有重点的探索,不仅是"中国经验"的实质内容,而且也构成"中国经验"的一个个亮点和成长轨迹,其中,中央的经验是核心、灵魂和指导。从理论上来说,"社会运行论"包括的所有机制都涉及到有序与活力兼具的问题。从整合机制和动力机制出发,要应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就要正确把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要重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有效整合与合作,要实现"组织构架的再造",处理好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关系,要在解决好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7.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各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本文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视角来探析泉州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现代化,力图在现实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间的紧张关系之中,探寻出一个更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泉州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景观。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点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及其本质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梳理当代社会思潮变动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路,主要围绕当代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流派特征和转型趋向以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维护路径及其重大意义等问题展开。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以及当代社会思潮变动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也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当前学术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虽然已取得了一些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轻视基础理论研究、轻视民间立场考量、轻视实践层面普及和轻视系统研究视角等四点不足,另外也还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
自赫钦斯(R.M.Hutehins)1968年提出"学习型社会"概念,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期间经历了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实践拷问,也沐浴了兰森、韦尔顿及贾维斯等著名学者的批判完善,现已日臻成熟。作为一种源发于西方的人类理想,"学习型社会"活跃在理念与现实两个层面,虽然理念和现实同属一个实体,但理念的乌托邦维度更趋于驱动人们对理想的吁求,而现实的全球化特征则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力把人卷入其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汇成席卷一切的洪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翻腾,而这正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表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公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与教育课题,正在逐步重新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视野。这是中国社会与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于公民教育的认识并不相同。因此基于当代中国的现实,讨论公民教育的时候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价值立场、秉承什么样的方法论,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三个方面:首先,公民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其次,中国公民教育应当具有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质,应当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最后,学校公民教育应与和谐社会生活同步建设,反对狭隘的公民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孙晓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指出,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公众长远利益的大事,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政府负有当然的责任,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着重解决政府缺位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资源节约在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烈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与他们自己的幸福成长直接相关。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研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支撑。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也将大大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一点,从"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已经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若干深层次矛盾的根源性的问题,大多与"三农"问题有关。 由于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方面,历史沉淀和现实复杂性及惯性极大,涉及众多方面,千头万绪,交织繁杂,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和国家现代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群众对于小康社会和幸福生活期盼越加强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梦。就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而言,要实现中国梦的宏愿我国首先需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当代大学生是处于发展阶段中的国家希望,因此,实现"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息息相关,他们肩负的使命将改变中国,发展中国。本文以解读"中国梦"为依托,论述了"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使命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在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中当代大学生应肩负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理论:透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必然地关联在一起,它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现实的发展,它对于国家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普遍意义已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的许多思想家、政治理论家都对市民社会的自身特点、对国家的意义、对人的发展的必然性阶段有着精辟的论述,其中涵盖了市民社会的一般价值诉求和历史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日益深入,一个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因此,以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解读市民社会相关理论,透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问题和方向,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础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经历了起源、争论、深入发展到争取构建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等一系列的历程."二分"论者主张将洛克的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和黑格尔的国家先于市民社会这两种不同的架构之间进行调和,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三分"论者主张"国家--市场(企业)--市民社会"的"金三角律动",互动互补,共生共强.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分"和"三分"关系之争,还继续有待理论论汪和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社会体制问题都存在认识不充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滞后,使得针对社会体制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尤为迫切。鉴于社会体制及其改革问题的复杂性,本文重点探讨四个基本问题:一是社会体制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三是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四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政策图式。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真正实现向社会放权、还权、赋权;目标导向是迈向"社会本位",建设"大社会"、"强社会"、"好社会";路径模式是坚持理论先导与实践探索、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结合。据此,本文提出社会体制改革"一核四维"的理论图式:即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现代公民身份制度;以社会建设机构设置为契机,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社会建设大部制,建立健全社会改革领导体制;以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为主线,调整和理顺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相对均衡的社会利益格局;以社会组织改革创新为突破口,释放社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凝聚和形成强大、健康、有序的社会力量;以社区治理创新为支撑点,培育和营造良好社会公共空间,探索和建设"社会特区"。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存在性内涵和历史性内涵,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是对中国现实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诉求,它具有发展形式、理论成果和价值生成等方面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