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简约治理的基本特性是“半正式或非正式治理”,其运行的前提是国家与社会各有边界,基层有自主空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简约治理都是相对于国家正式科层治理而言的,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是一种半正式或非正式治理,是一种讲究治理实效而非繁文缛节的实体治理。正是由于无需完全依赖于国家科层制力量,这种半正式或非正式治理才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才显得“简约”。解决基层形式主义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上面千条线”和“下面一根针”的关系,要给予基层应有的自主性和自治空间,从而使基层能发挥党委的政治统合功能和相应的简约治理能力,最终使基层组织这根“针”既能串联“上面千条线”,又能扎根于乡土社会之中。如何从“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则需要我们不仅向西方学习,更要向中国传统和现实经验学习。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中,为更有效地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效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在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三治结合”的统一领导机制、学习教育宣传机制、主辅共治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等建设,积极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简约”为指导开展初中生物教学,并不意味着简化、压缩教学任务。在简约化的生物课堂上,教师有必要总结出学生的学习规律,并从整体出发把握生物学科特点。认真分析教材的素材选取、情境创设等因素之后,去除不必要的要素,以“简”为原则,开展课堂工作。与劳而无功相反,有效的课堂教学可能会事半功倍,学生爱学,并学到知识。本文试图通过教学实践,向读者展示怎样“付出一切,力求得到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方法,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起点及演进逻辑出发,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角度,探讨我国乡村治理的目标选择和路径依赖,提出"乡村善治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为学生预备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一直在城市工作的我,有幸在农村支教一年多,接触到不少农村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在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探讨乡村学生的自治问题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加拿大新布尔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归纳出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重要方案。而在目前中国的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正经历着一场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问题。在转换导向和转换方式等问题上,其核心是基层政府如何理解和消解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居于基础地位,而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过多地从工具理性出发,较多地关注了正式制度的作用,重视乡村刚性治理,忽视了乡村治理的价值理性和非正式制度等柔性治理的作用。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是乡村治理的根本,而官德在乡村道德基础中又具有基础性作用。官德影响着乡村的社会风气,官德制约着乡村治理的成效,官德决定着乡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了,开放了,但同时也产生了教学内容复杂、教学环节众多、教学手段繁琐等让教者辛苦、学者疲惫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走"简约"的道路。在长期的实践中,作者通过简明的教学目标、简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练的教学语言等,以达成"简约课堂",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收益,切实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探究,已经走过了探索阶段(1 92 1—1949年)、总体性治理阶段(1949—1978年)、创新阶段(1978—2012年)、系统治理阶段(2012年至今)百余年历程。系统梳理并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乡村治理的历史轨迹,是指引当前和未来乡村治理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政府直接面向农村基层,其角色定位在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因现行权力体系、财税体系以及行政集权等因素而与农民、农村组织之间发生利益博弈,从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影响了乡村自治的预期效果。文章针对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冲突,提出了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乡村治理手段的低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从2006年开始在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以下简称低保),这一惠农政策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就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低保在有些地区已经成为了乡村治理的工具性手段.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促进乡村发展和治理的实践却是一直都在探索。本文在对乡村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南平机制,对其做法,作用以及对乡村发展的借鉴意义进行探讨。认为必须要构建和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主体,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我国乡村治理的观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乡村社会虽已出现乡村面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繁荣景象,但也潜藏着某些治理危机.这种乡村繁荣表象下的危机,不仅是治理技术与治理体制的危机,更是乡村生态、文明与文化的危机,呈现出“复合性危机”趋势.这些在不同层面所体现的多重危机已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互为因果的循环.这种危机所反映出来的,既有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常见的普遍性问题,更有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特殊性问题,即当下国内所特有的“中国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乡村治理体制的深入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17.
政策弹性是学界长期关注的议题,但以往多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理解。本研究尝试将决策与执行作为政策连续过程展开分析,讨论政策所具有的模糊属性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多样性的影响。以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过程为例,研究揭示了不同地方政府对社会治理创新有三种差异极大的实践方式,其根源在于政策话语本身的模糊空间。模糊政策具有特定的治理功能,让地方能够因地制宜调整政策方向,提升组织间合作程度,并提供治理创新空间。借助历史比较,研究也尝试分析社会治理创新作为模糊政策的演进方式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与乡村变迁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传统社会的相隔离、近代社会的相抵制、集体化时期的相适应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相融合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乡村治理方式,还会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同时,乡村治理方式如果不能与科技推广相适应,就会阻碍科技发展和乡村进步。因此,乡村建设既要加大"科技下乡"的投入力度,更要加强"科技惠民"的制度建设,寻求科技进步与乡村良好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明确农村社会的主体和对象是农村治理的基本问题,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分析目的在于把握结构变迁中各阶层的社会需求特征,调动各阶层参与农村治理的方式和途径,使农村社会达到良治,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建设法治社会;使国家各方面制度科学有效运行。因此,将农村社会分层与现代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研究》2017,(1):29-34
乡村教育问题错综复杂,教育政策只有与实际问题相吻合了,才能有效实施。重"标"轻"本"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症结所在,其中改善条件与待遇是"标",形成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是"本"。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在于创造条件让乡村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构建以政府外围支撑为基础,以高校师资培养培训为重点,以乡村文化为载体,以媒体宣传为辅助,以乡村教师为中心的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从而形成"标本兼治"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