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教师需努力探究阅读教学对话策略的教学特点,以凸显"三性"为主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法,它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通过多元的对话,彼此之间不断获取深层感悟,加深理解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一方法的有效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话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法,它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通过多元的对话,彼此之间不断获取深层感悟,加深理解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一方法的有效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李新增 《山东教育》2005,(16):35-35
一、自主探究——实现与心灵的“对话” 自主探究,就是学生通过与心灵的“对话”,发掘潜能,激发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感悟语言文字蕴藏的内涵,获得心灵的舒展,从而构建心情舒畅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去读、去思、去悟,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8.
李本聪 《云南教育》2005,(25):32-3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多元对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长期的阅读体验、感悟中形成的。下面试从学生和文本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来发表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9.
钟发全  申屠待旦 《师道》2005,(11):41-42
牛犊子鼻子被一条绳索控制,被“牵”着会幸福吗?  相似文献   

10.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3,(10):23-24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它的重要目的之~便是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追求走向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很显然,“对话”意味着平等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被动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从封闭  相似文献   

12.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激活对话欲望;积极参与对话;开拓对话空间;创设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4.
《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作为师生间对话的重要伙伴,是阅读教学藉以展开的对话对象,是具有重大价值的“有意义的他”。因此,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对话过程,就是实现教师、学生、本三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交流,进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教师》2016,(27)
阅读对话是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评判,阅读对话的前提是要民主平等,阅读对话的基础是要潜心会文,阅读对话的关键是要交流感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注重对阅读中对话的使用,提高教学效率。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从阅读对话的前提、基础、关键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张海峰 《湖南教育》2005,(18):27-29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一、前提:潜心文本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文本。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呢?师生、生生对话的…  相似文献   

19.
20.
对话式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能满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充分重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价值,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