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书信的别称     
我国最早的书信通称为“书”。先秦时代,纸还没有发明,书信一般写在竹木片和丝帛上。细分开来,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片上的称“牍”,写在薄小木片上的称“札”,写在丝帛  相似文献   

2.
书信的别称     
1.简:古代书信曾写在一尺一寸长的竹片上,后引申为书信。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简来,受赐无量。" 2.牍:古代书写用的长而厚的木片,有的长约一尺,因而亦称尺牍,引申为书信。古诗文中常见的有尺牍、华牍。 3.札:原指古代写字用的薄薄的小木  相似文献   

3.
计量文章书籍的量词篇、章、卷、册、首、条等,考其源,各不相同,其运用对象也有所区别。篇册造纸术未发明之前,文字刻写在尺来长的狭窄竹片或木片上,书写于木片的叫“牍”或“札”,写于竹片的称“简”。如果书写的内容较多,往往需要数片或许多片,用绳索将这些写好的简、札联结起来,编缀在一起,这便是“篇”,又称为“册”或“策”。以后,用“篇”指首尾完整的诗文,如,李白斗  相似文献   

4.
书信的别称     
在词汇丰富的汉语中,书信有不少别称。简:书信亦称书简、小简。因战国至魏晋时曾用一种狭长的,称为“简”的竹片作书写材料。札:古时书信亦作书札,因战国时亦曾用狭长的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之为“札”。  相似文献   

5.
要想真正明了“不刊之论”这一成语的意思,那就得刨根究底弄明自古代书写用品的名称。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木片,分别叫“简”和“牍”。成语“罄竹难书”的“竹”就是指写字用的竹片。在简牍上写好文字的谓之“篇”。  相似文献   

6.
书信的别称     
在汉语里,书信有多种别称:函:书信的代名词,便信称之为“便函”。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如大札、便札、惠札等。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如书简、小简等。笺:供题诗、  相似文献   

7.
《甘肃教育》2012,(7):67
"学富五车"是形容学识渊博的。我国古人已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犊"。"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  相似文献   

8.
信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简”、“笺”、“牍”、“札”、“素”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  相似文献   

9.
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时代,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书写记事材料,叫做"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  相似文献   

10.
汉简艺术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甚至在当时,由于纸张数量有限,价格昂贵,纸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人们依然把字写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的竹片或木片上,分别称它为竹简、木简。秦之后把木简称之为犊。竹简受其宽度的影响大多只能书写一行;而木犊可写数行。人们把简条用线穿起来订成册。直到晋以后,简、牍才完全被纸张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12.
<正> 书信的别名有书简、书牍、尺牍、尺素、书札等等,这种种别名,大都和远古时书信的表现形式有关联。汉初尚未发明纸张,记事与书信仍像前代那样请竹片或木片代劳,竹片谓之“筒”,木片谓之“牍”,所以秦汉后人们多称书信为“书简”、“尺牍”。书信作为传情达意双向交流的工具之一,普及于人际之间,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文言书信更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许多优秀之作,本身  相似文献   

13.
“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都是称誉学识渊博的。学识怎么会用车载斗量呢?原来这里有两个典故。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竹片或木片作为文字载体的。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叉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用"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来赞誉某人学识渊博,学识怎么会用车载斗量呢?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常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的材料,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就指竹片。用以书写的竹片叫"简",也叫"策";用于书写  相似文献   

15.
牍函封版     
人们常常称信札为“尺牍”,又称为“函”,而且都以“封”作为量词和数词组合表示信件的多少。发行书籍又称为“出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在古代,用木片、竹片(也称竹简)做书写材料的时候,因为竹片宽度有限,不能写完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而木片可以在适当范围内随自己的需要决定它的宽度,所以往往采用木片做为书写材料。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常称信札为“尺牍”,又称为“函”,而且都以“封”作为量词和数词组合表示信件的多少。发行书籍又称为“出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介绍: 在古代,用木片、竹片(也称竹简)做书写材料的时候,因为竹片宽度有限,不能写完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而木片可以在适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时代,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用“片”来作单位的。从周、秦到汉,字大都刻在竹片和木条上,竹片称简,木条称牍。把若干简和牍用牛皮绳子串起来,就是“册”。这种牛皮绳称“韦”。“册”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牛皮绳把竹片串起来的样子。把书籍一册册放  相似文献   

18.
, 《初中生》2013,(1):40-41
纸的发明,使得人类得以书写文明。——《大英百科全书》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人们最初把文字刻在乌龟壳或者牛、羊等牲畜的骨头上。春秋时期,改为使用竹片、木片记事。竹片、木片虽然比龟壳或者动物骨头方便,但仍然很笨重。据说,汉朝大臣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  相似文献   

19.
古代没有纸,在小而薄的木片上写字。这木片就叫“札”,也叫“牍”。引申为书信,所以信叫“信札”、“书札”。亲笔写的信,叫“手札”。尊称他人的来信,叫“大札”或“玉札”。“牍”,“书牍”,都是指信。牍,长约一尺,故叫“尺牍”,也是指信。  相似文献   

20.
漫谈印泥     
正印泥早在战国和先秦时期就有,那个时候叫封泥。战国和先秦时期官员要写公文,公文写在竹牍上,竹指竹简,牍指小木片。官凭印,文凭书,公文要加盖印玺,这一做法等同于现在政府机关下发文件。公文文字写在牍片的凹面上,然后再用一块大小差不多的牍片覆盖在上面,相当于封面。这片"盖子"那时候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