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农民银行农贷业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中国近代农贷史上有突出影响的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业务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中国农民银行为政府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贷网络和现代的农业金融运作机制,农贷的功能结构也日臻完善。农贷收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对借贷农民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促进了部分地区农业的增产增收。同时也指出了该行农贷业务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如农民银行的农贷数额呈现出非良性的增长、农贷水平较低、受贷人数相当有限以及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是安徽农村金融“转型”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农村金融在中国农业经济危机的大格局中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业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局面。安徽省向来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村金融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该时期的安徽农村金融,即可以看到传统金融业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又可以看到现代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为法币发行银行,作为“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农民银行未被包括。探其原因:一是中国农民银行不符合法币发行准备金规定;二是中国农民银行无外汇准备金;三是中国农民银行没有好的社会信誉,不被社会和国际所承认。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安徽农业衰退、农民贫困、农村破败。为恢复和发展农业,安徽银行业对农村经济进行了金融扶持,对于改变高利贷、合会、典质三足鼎立的农村借贷格局,促进安徽省农村金融流通,救济贫苦农民,刺激生产经营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借贷系统,距离农民借贷的需求还很遥远,而借贷过程的种种弊端也大大影响了农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仅就已掌握的资料,对中国农民银行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在抗战初期所起到的作用,予以粗浅的分析,以纪念中国农民银行的一些官员为抗战做出的贡献,并就教于史学界。中国农民银行的前身,是1933年4月在“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的特许下,设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1935年4月,国民党政府将它正式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并于同年6月公布了《中国农民银行条例》,规定它是国民党政府特许成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中在基础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急需大量资金支持;而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却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已成为安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作用,加快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突破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恢复农村经济,缓解农村金融枯竭,实施农贷政策。在调整农业金融、恢复农业生产与促进受贷地区农业增产增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没有能从根本上挽救抗战时期出现的农村经济危机,导致农贷效果与农贷宗旨呈现一定程度的分离。此间,大量货币伪造案件的产生恰当地诠释货币伪造行为是产生于农贷制度与其现实社会运行环境之孽生物,反映农贷制度与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及战争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救济是20世纪30年代救济农村的重要措施之一,到抗战爆发时,农贷累计达到了2.4亿余元;放款范围遍及关内20个省市的800余县;接受新式金融机关救济的人数到1936年约占总借债户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银行在我国农业金融现代化进程中和货币改革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农民银行钞券"有法币之实,无法币之名"也是中国金融史上特有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外国的影响比较小,而中国方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起最主要作用的。无论从背景、动机还是史料所反映的事实来推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协整理论和VAR模型的相关检验,运用1980-2011年的数据分析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农村金融支持不能有效的促进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甚至产生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1.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方向、动力等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这对于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面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农村的历史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学术界对此有基本肯定和基本否定两种评价,但我们认为都存在各自的片面性。我们认为既要充分肯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村生产力产生的长期的积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农村全面进步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农业集体化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阻滞因素,力求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能源严重不足。农民由于缺柴,不得不过量樵采,这又导致土壤沙化。沙化使传统能源(秸秆、薪柴等)越发不足,于是加大了工业能源(特别是煤和油)的消耗,从而使污染加重。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先开发生物能,特别要加快薪炭林的营造,是农村能源建设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西方各国采用关税、货币、倾销等政策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输入,增加输出剩余农产品,引起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暴跌,导致1932-1935年空前的农业大萧条.而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农民缺乏规避风险的能力和政府应对措施的不当是中国农村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根本原因,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内在原因,农民固有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是客观原因,农民在旧中国文化权利被剥夺是直接原因,提高人民军队和党员文化素质的需要是现实原因。基于上述因素,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非常重视农村合作金融问题。但从历史角度研究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还略显薄弱。以近代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为个案,分析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建立、农业贷款问题以及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及问题,得出近代江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模式及对城镇化的支持模式具有很大借鉴意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服务、制度上的一系列创新,在满足居民金融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小微贷款为核心业务,逐渐增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加金融服务网点,满足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9.
农业贷款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和措施。晋察冀边区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执行过农业贷款的政策。随着晋察冀边区及边区银行的建立,为发展边区的生产、改善民生,边区银行举办农业贷款,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取得显著成效,也存在着农民对农业贷款没有兴趣,贷款发放不及时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