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我外婆是个乡巴佬,一点儿也不夸张。我刚上一年级那会儿,第一次上完英语课,我兴奋得一路念念有词:“Hello,Hello,Hello……”进了家门,见我那亲爱的外婆正对着我微微笑,我手一挥,肩一耸,来了个酷毙了的美式问候:“Hello!”外婆一听,竟变了脸色,紧张地边摸我的额头边问:“宝宝,ha了!谁ha了你?”天哪,外婆竟把我的“Hello”“翻译”成松阳土话“吓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呀!最近,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那从没出过“县门”的乡巴佬外婆竟出了国门——到美国旅游去了。我的舅舅——乡巴佬外婆的亲儿子,在美国学有所成,拿下了博士学位,接老人家…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1,(Z4):28-30
1911年10月9日晚,小朝街。因临时指挥总部出事,清政府派出大批军警搜捕革命者。这时,军警拦住一个身着破旧棉袍的乡下人,问他是不是革命者。乡下人结结巴巴地解释说,自己是上街来看热闹的。看他那副傻乎乎的样子,军警嫌他碍事,抬手就给他一棍,又对着他的屁股猛踢一脚,骂他"乡巴佬",让他快滚。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9)
"艺术与创作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创造力的艺术,就沦为了技术。正因为有创造,艺术才有其独特的魅力……新的观察角度,新的色调,新的笔法,新的风格,新的旋律……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有了这样深刻的对艺术与创作的理解,邓雨眠的文字如何能不被我发现?其实,还是和主动的发现无关,是他的文字所散发出的最特别的光芒吸引着我,不自觉地,就遇见了。  相似文献   

4.
《迷途笛音》这篇译文写的是“我”,一个6岁的小男孩到野外游玩时,在一个采石场里迷了路?一个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人发现了,没有直接去把“我”领出来,而是坐在树桩上旁若无人地吹起了柳笛,让“我”循声找到正途.看到“我”出来了.“乡巴佬”若无其事地说:“你好,小家伙.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我”怯生生地点点头,说要回家。  相似文献   

5.
《迷途笛音》这篇译文写的是“我”,一个6岁的小男孩到野外游玩时,在一个采石场里迷了路。一个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人发现了,没有直接去把“我”领出来,而是坐在树桩上旁若无人地吹起了柳笛,让“我”循声找到正途。看到“我”出来了,乡巴佬”若无其事地说:“你好,小家伙,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我”怯生生地点点头,说要回家。他却让“我”等他一下,把做好的柳笛送给“我”,然后跟我一起在悦耳的笛声中踏上归途……多年后,当“我”成为祖父时,才深深体会到“乡巴佬”先生的朴实与崇高。读了译文,我领悟到,在课堂上老师也应当做…  相似文献   

6.
教学艺术丁零零……,丁零零……电铃又奏起激越的进行曲。该上班了。他推开寝室门,走下“S”形楼梯。宿舍过道的两旁垒满蜂窝煤,窄窄的。他微侧着身子从煤堆间挤出来。穿过操场走进教室……他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象拖着石磨在竹林的磨道里原地画圈的老牛一样,在这条简短的路上转哪转哪,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周而复始,整整32年。他就是今天将举行的公开课的执教者蒲明晰。他,瘦高个儿,满头稀疏的银丝,发际线延伸到了头顶,高高的前额显得格外宽阔突兀,象南河两岸被岁月的风刀霜剑割成道道裂纹的岩石;眼睛虽不算大,却闪烁着智慧的光彩,使人联想到夜空中的星星;清癯的面孔上,被时间的流泉冲成了横七竖八的“沟壑”。  相似文献   

7.
8.
你是妈妈的哥哥,我要叫你舅舅,然而,在我的眼中,你是一个地道的乡巴佬!我讨厌你那双指甲里藏着许多污秽而又布满了老茧的黑手,讨厌你冲我笑时那一口又大又黄的牙齿,讨厌你一年难得换几次的破衣服,讨厌你身上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土味!我一直不解家里怎会有你这个乡下亲戚。更让我不解的是,妈妈却对你很是尊敬。  相似文献   

9.
10.
阿娇的父母在城里卖水果为生。从我们班56个同学身上望过去,你一眼就能看出她的寒酸和土气,这也注定她成为了弱势群体。班上那几位“贵族”公主显然有点把她当丫头的感觉,指使她打开水啊打扫卫生啊跑腿买零食啊。阿娇从来也不敢推脱。  相似文献   

11.
我来自农村,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村,在同学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乡巴佬”。因此,当我踏进县重点高中时,我就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这是我惟一的出路。穿着破旧的衣衫,我行走在尖子生班里,与周围的环境明显不协调,但我不在乎这些。我认真而勤奋地学习,虽然整个高中我没有  相似文献   

12.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初中学生吴秋实在2001年中考中以680的高分(满分700分)夺魁,语文考出125分(满分130分)的优异成绩。笔者最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曹:你学习语文有什么“诀窍”吗?吴:我想首先要做到“博”,要博览群书,多读好书。如我学习《孔乙己》后,又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在比较迁移中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学《变色龙》之前,我就读过《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苦恼》,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我对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理解得就深刻一些。平时我每天总要用上一小时浏览报刊,包括有关围棋知识的文章,我还是市围棋选手呢!这些都有助于我扩大知识面,积累库存信息,培养缜密严谨的思维习惯。靠这些,我还在南通市2000年中学生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曹:有些同学看的书报也不少,但效果不像你那么明显,这又是为什么呢?吴:我想除了“博”外,还得“精”,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我把所读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了解型的,另一类是品味型的。读到精彩之处,我总是静下心来,下工夫细嚼慢咽,甚至一句“嚼”上三四遍,直至品出味来才罢休,真正做到读有所得。总之,既要“博览”,又要“深思”。曹:你这番话充满着辩证法。你的中考作文得分遥遥领先,这又有什么“高招”呢?  相似文献   

13.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14.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5.
物理图象能直观、形象地展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表示相关的物理内容,描述清晰的物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纵观05年高考试题(见表1)有关图象题目比重增加,要求相应解决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预见此类题目必为今后高考热点,所以学会处理图象问题尤为重要,笔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白眼”与“青眼”之意思相对。前者即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其常被用以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18.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担任初中三年级班主任,最感头痛的“考试地狱”又直接地迫在眉睫了。已同家长作了充分商量,也尽可能地考虑每个学生的情况。反复地核准学生提出的志愿,要一直到考试,考试的当天,一直到发表录取的结果,在学生面前我是不照面的。作为教师的“不安”、“焦躁”和“着急”是无法形容的,做时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我们教师吸引学生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一个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有许多方法艺术,就像写文章离不开标点符号一样。标点符号运用恰当,能使文章通顺流畅;教学方法运用恰当,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可以说,课堂教学中方法艺术就好像是文章中的“。”“,”“?”“!”“……”。“。”一般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为上好一堂课要做全方位的准备工作:精力要充沛,工作热情要饱满,知识要充足,有“一桶水”的容量,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备书本、备学生、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