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播之广远,以及后人广泛喜爱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其诗、词、书法、绘画对后代精神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大家。  相似文献   

2.
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追求人生、追求美好事物。其词作《定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首屈一指的大诗人、大词人,其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长于言理,而且写得趣味充溢,发人深思,这类作品,往往做到了形象与哲理统一,以曲笔写胸襟,在不经意间出理趣,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静 《华章》2010,(24)
评价某个作家的作品,必须了解其人,而生活、政治态度是作家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旧时代,一个作家政治上的失败,往往会使他在文学上获得意外的成功,这或许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生活的感悟更深刻,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更真实、深切.苦难对于创作者而言还是一笔无形而巨大的财富,苏轼就是如此,他"安能终老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槔!"的刚直品操和自持甚坚的风节给他招致了很大的政治磨难,不断遭受来自集团的打击、排斥.他的一生仕途崎岖坎坷,也有机缘转徙四方州郡,遍览名山大川,饱经政治升沉,结识各种人物,体察风土人情,目睹民生疾苦,从而加深了阅历,扩大了视野,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就是对苏轼生活实践和文学创作二者之间关系的最好总结.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存在明显的分界,本文从题材的选择,词境的构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不仅是我国古代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智者,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诗词中有较为全面的展示。以苏轼的诗词为研究文本,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苏轼2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着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角度观照,来探析苏轼及其诗词中高扬的生命意识、追求自由以及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等为特质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9.
苏轼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其中近50首是专门咏茶的。苏东坡和茶,展现的是文人与茶的和谐结合。从酒到茶的历史性嬗变,在一个深广的时间和空间座标上,揭示了苏东坡的人格(性情志趣、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及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讲究理趣,这一时代审美风尚在苏轼诗歌创作中得到比较集中的体现。苏轼的诗歌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二是充满禅趣。因此,苏轼的诗词,情与理完美统一,理与趣相互交融,使宋代诗歌达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毛泽东在我国词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其诗词意境的表现对二者的词进行赏析与探究。苏轼重于“情”与“气”的模写与抒发.毛泽东在“情”与“气”中更多地突出“格”的映射,使作品富有更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苏氏兄弟是亲密无间的楷模,"夜雨对床"是二人的夙愿。思想深处的深刻矛盾、现实的政治与经济处境,使"夜雨对床"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幻,但苏轼诗词表现的永不失赤子之心的兄弟情谊与通达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向往与启示,显示出人性和人格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3.
苏轼作品数量庞大,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于散见于其诗、词、文各类文体中具有"谐趣"之美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多样的艺术风格,更深刻地领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是新宇 《现代语文》2009,(11):43-45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这里结合苏轼的诗词,探究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读其旷达情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政治上虽失意,诗词创作却达到高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即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可以看作一次心灵的体认,是心灵在精神家园的复归。同时,融入庄子"圣人"、"神人""、至人"的人生境界,以及禅宗"任运自在"的思想,使这首词超越了一般的即景之作,而具有了深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徐州担任太守的近两年时间里,共创作诗193首,词24首。这是他继杭州时期的又一次创作的丰收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豪放风格的进一步成熟;清雄风格的进一步保持;清新风格的首次探索;题画诗的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命运多舛。在政治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仍能泰然处之,与他接触佛学参禅悟道有着密切关系。佛学成为苏轼多难人生的精神支柱,他游历山水,借山水景物阐发佛理。他的禅诗寄寓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8.
苏轼写诗词常用狡狯的手法。刘贡父《彭城集&;#183;见苏子瞻所作小诗因寄》诗云:“千里相思无见期,喜闻乐府短长诗。灵均此秘未曾睹,郢客探高空自知。不怪少年为狡狯.定应师法授微辞。吴娃齐女声如玉,遥想明眸嘲黛时。”刘贡父认为苏轼诗中含有微辞,很显狡狯。苏轼写诗词常用的狡狯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戴着抒情面具,抒写心中惆怅;另一种是巧妙运用比喻和典故,怨刺新法,抨击时政。  相似文献   

19.
苏轼十分爱茶,他与茶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他还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优裕闲适生活的标志,是困顿仕途中的安慰,是真挚深厚友谊的纽带,亦是创作灵感兴会的媒介。苏轼的咏茶诗词还是反映民间疾苦,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载体,一把利刃。他以对茶的挚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理趣诗又名哲理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理趣诗的创作不乏高手,苏轼之作尤具特色。苏轼的一些诗词极富理趣,大致有在咏物中寄寓理趣,在说理中蕴合理趣,在写景中包孕理趣,在叙事中穿插理趣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