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研究虽然有一个逐渐从后期鲁迅向前期鲁迅、早期鲁迅推进的过程,但对给予了鲁迅思想与文学发生深刻影响的"童年经验"仍然重视不够。这种童年经验不仅成为终身守护鲁迅心灵的精神家园和他文学发生的原型与灵感,而且在沟通与越地远古先民的精神传承中,奠定了他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的天性取向;同时在与自然、生命、农民的亲和中确立了他和底层民众(以农民为主体)的血脉相通的左翼倾向。  相似文献   

2.
幼儿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和不断喷涌的想象力是能量无限的游戏"永动机",是趣味和快乐得以产生的心理源泉。具体到儿童文学阅读接受,幼儿文学可谓幼儿的一种想象游戏。其内在精神旨趣和价值趋向,就是建立在表层"快乐体验"基础上的游戏精神。在幼儿文学中,游戏精神往往具有两种形态:"无意思之意思"和"有意思之意思"。游戏精神在幼儿文学审美范畴里的表达,核心是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多元融合,其游戏意味是复合、多元的。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婧 《文教资料》2012,(26):39-41
猫头鹰与寒鸦原本只是自然界普通的鸟类,然而,当文人创造性地将它们带入文学世界后,它们不仅成为独特的文学意象,甚至可能代表一种文学精神。本篇旨在解读鲁迅和卡夫卡的文学形象中所存在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汲取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精神营养,欧洲文艺复兴便是其中之一。胡适等人甚至将这场运动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文学是二者间影响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文艺复兴文学挑战权威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使五四新文学以新的眼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决绝的方式揭批封建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与罪恶。文艺复兴文学对民族语言和现世生活的标举推动了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使之更加关注社会和民生。文艺复兴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唤起了五四作家们人的意识的觉醒,并使之肯定人性,倡导"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 30年历程 ,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 ,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 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 ,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位文化名人,曾因与鲁迅展开文学论战,被鲁迅讥讽为"反动帮闲文人"。这样的文化标签使他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淡化和淹没,其实他那宽厚幽默的文化人格,名列现代散文十八家之一的文学成就,稳健、清醒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有资格跻入现代文化名人殿堂。  相似文献   

8.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一生酷爱美术,积极倡导美术运动,扶持艺术青年,这些与其文学创作的实践构成了相互阐释、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文本封面,作为文学文本的视觉表征,是鲁迅在文学与美术之间的互文性沟通交融的集中体现。纵观鲁迅文学文本的封面,色彩由浓到淡、图案由繁到简、字形由方到圆、留白由寡到多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恰恰吻合了鲁迅在视觉艺术上的美学追求和文学表达上思想情感演进的流变轨迹,由激情到平淡、由绚烂归沉寂、由愤激苦闷到决绝温馨再至通达自信,从而彰显出鲁迅的文学品质和美学趣味之间暗合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9.
歌德的"世界文学"是文艺理论界一直关注的论题,至今已有不少解读。其中,高建平的"复数的世界文学"与丁国旗的"祈向‘本原’的世界文学"的观点在多种解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二者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结构中的世界文学图景。而关于"复数"的维度及有关"本原"的界定值得更深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耀辉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04-106
陈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位文化名人,曾因与鲁迅展开文学论战,被鲁迅讥讽为"反动帮闲文人"。这样的文化标签使他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淡化和淹没,其实他那宽厚幽默的文化人格,名列现代散文十八家之一的文学成就,稳健、清醒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有资格跻入现代文化名人殿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文艺批评、接受美学和阅读学的原理,举例说明了阅读"文学好书"的一般人文价值和特殊心理疗愈效用;认为文学阅读推广,尤其是深入阅读"文学好书",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谐"、一个家庭"文教氛围"乃至一个社会"终身学习习惯"和"文化素质教养"的重要精神文明举措,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乃至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时代的不少文学家,大学者同时也是大教育家,他们高度重视文学教育,遵循文学和教育的双重特点,不约而同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文学教育观。鲁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这方面的大量论述已实际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试析了它的三层内涵;(一)文学与“实用无所系属”,但其精神之用,尤其是其集中体现的教育作用,重要性决不亚于一切“实用”;(二)文学不能直接宣示教诫,其教是“非复常教”,其用是“特殊之用”;(三)将审美渗透于娱乐,倡导为趣味所吸引的嗜好的读书,使人沉迷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感染,这一切,在日益重视文学教育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京文化建立起来的"京味文学",凝固了城的文化构成与人的文化经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灵故乡,缔结了城与人的精神契约。同时,文学"北京"是关于这个被构建了中心神话的北京的"转喻"",京味文学"在对独特而演进中的"城文化"的描摹中,彰显了北京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和主体精神构建,并在历时和共时中不断换味。  相似文献   

16.
孤岛时期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促进了鲁迅研究的展开,也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文艺界曾就是否继续"鲁迅风"写作形式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但这并不妨碍孤岛作家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继承,尤其是在杂文创作上,他们延续了鲁迅爱国主义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传统,勇敢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戏剧也是抗日宣传的有力武器,改编剧《阿Q正传》作为孤岛文学的亮点,深化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惠贤 《学子》2012,(7):44-44
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文学教学,借助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文学是人学,是富于审美品位的精神产品,在语文教学中植入文学的元素,就能很好地摈弃"内容分析式"的解读和机械繁琐的训练,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精神,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顾友谊 《学语文》2012,(2):35-36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敏锐感觉,体悟出文学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把这称为文学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学"观念的演进是在"文学"与"文章"内涵从杂糅到分野以至纯化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先秦"文学"与"文章"内涵的杂糅体现"大文学"观,两汉"文学"与"文章"内涵的分野体现"准文学"观,六朝时期的"纯文学"观则是伴随着"文学"概念的逐步纯化,在文笔之辨、永明声律论中,由于人们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清晰认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