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如何叙述文革——以苏童新作《河岸》的解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是苏童新近的一部“文革”题材小说。苏童真诚地直面大时代,借助一条河流的故事,铺衍了一段悲剧性的文革往事,从革命政治与日常生活、父子关系的隐喻表征、寻找与逃离等几个角度,把一段老故事讲得新意叠见,隽永深刻。  相似文献   

2.
《河岸》的“空间”是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空间”以及空间背后的时间成为承载故事深层意蕴的核心意象.“河岸”在文本中的叙事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空间”成为社会生活分类的象征:第二,“河岸”的区隔和限制意味主人公面临着压抑的生存状态。本文主要通过“空间”的这两个社会意味,透视《河岸》中人物的诸种生存风格。  相似文献   

3.
在河与岸的对立下,《河岸》记述了一对父子荒诞苦难的人生,揭示了动荡历史背景下亲人间的猜忌、厌恶和疏远等人性的阴暗。沿用了意象循环的方式,力图挖掘历史给人带来的创伤和嘲弄,剖析了历史的延续性,把剥离了所有社会关系后的人生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小说《园艺》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没落。孔家的没落,不单是因为男主人公孔先生的死亡,还表现于两代人对植物的欣赏趣味的变化、生活方式与生活能力的没落,还有深层次的由于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河岸》是当代作家苏童继《碧奴》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该部小说的主题可以用"寻找"二字概括。主人公库文轩因为"身份"的迷失而寻找自我,其子库东亮因为萌动的青春而寻找爱。这一"迷失"和"寻找"的过程让人联想到了卡夫卡《城堡》中的K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父子。但两代人终究又因为生活信仰的差异,一个在寻找中归于虚无,另一个则选择在寻找中继续坚守。  相似文献   

6.
<河岸>中的库东亮是生活于当代中国的"零余者",他的自我放逐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因文化之"根"失落而产生的一种普遍漂泊感.库东亮对文化革命的拒绝宣告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回归,这使他的寻根成功有了某种可能.这个人物是苏童对20世纪"零余者"形象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受古今中外文学创作方式的影响,苏童爱在文中使用大量的意象,借以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文本气氛、传达他的多元话语。他的《红粉》小说,运用了"旗袍"、"高跟鞋"、"丝袜"、"内裤"等意象,通过人物力争平凡的行为试图做到解构崇高的目的;运用"胭脂盒"、"桃花"和"伞"等意象,展现人物封存现实,磨灭理想的思考;运用"卡车"、"麻袋""枪"等意象,作为架设作者多元历史的符号,起到掏空妇女改造的作用。这些意象的使用,使得《红粉》有别于其它新历史小说,成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借着2005年"重述神话"这一项目在全球的启动,苏童的《碧奴》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来了。苏童对自己的新作充满信心,一再强调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长篇小说"。《碧奴》到底是不是苏童最好的长篇小说呢?关于这个问题,读者和评论家众说纷纭。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是以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为素材的。他的《碧奴》是如何对孟姜女的传说进行再叙述的呢?本文就这些问题深入到苏童的文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保留着传统浪漫主义的古典气质和风韵,具有中国传统大写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小说呈现出的细腻的诗意叙事和丰富的意象营造两个方面分析阐述《碧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0.
《河岸》是一部关于"革命时期"个人认同危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借助于库文轩、库东亮父亲的遭遇,揭示了极左主义的"革命"理念对于生命的戕害与褫夺以及造成极其严重的个人精神危机,并对那种极其虚伪的"革命浪漫主义"进行无情嘲讽,因为它不仅无视个人尊严还教唆人们主动放弃对真善美的坚持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苏童的《妻妾成群》似乎在给我们讲述—个古老而又陈旧的故事,即旧中国一个男人和四个妻妾之间的故事。当我们读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苏童给我们既往阅读经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这里,苏童没有给我们讲述—个男人如何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或是正史话语系统所言说的,封建男权统治下女人屈辱的生活。在这儿,苏童几乎把男主人公搁置一旁,他从不介入几个女人之间的纷争,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女人之间的不见刀枪的厮杀,是一场真正的女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生命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2.
《黄雀记》中,保润、柳生和仙女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保润成为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弃儿",而柳生和仙女却成为此语境下的"宠儿"。但他们最终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质询,成为时代的"废弃物"。在他们形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小说叙事落入消费意识形态的陷阱,消解了伦理和道德对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苏童在长篇小说《河岸》中,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故事,描写了这位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孤独感,跨越父母的影响以及性意识萌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在成人眼中显得不足为奇。"河岸"对少年与成人来说都是彼岸,如何连通彼此,苏童没有给出答案,但他提出的问题却不仅关注现实,也关怀人生。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河岸》是他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和余华的《兄弟》一样,代表着他们这代人重整"文革"集体记忆的一份努力。苏童对文革历史作了颇具"个人性"的发现与叙述,采用了意象和隐喻的方式,不仅从特定文化政治的角度来演绎个体的情感生活,也在"河"与"岸"意象的参照对立中,交织起历史的虚无与现实的荒诞,演绎了重生与衰败、欲望与爱情的复杂纠缠,由此展现出谜一样的历史空间下,人的现实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5.
魏娟 《现代语文》2006,(4):114-114
读苏童的作品就如同在剥蚀着自己的灵魂一般,让人感到一种痛后的快感,《私宴》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也极其普通的故事:故事就在马桥镇——这个充分记录了作品中所有人物的童年经历的地方展开:博士包青春节回到家乡,已成为家乡首富并把握着家乡经济命脉的老同学——大猫宴请了这位在北京已小有成就的博士同学。由于童年时期饱受大猫的欺侮,此时的包青对大猫既有反感,更有愤怒。然而,经不住大猫的软硬兼施,包青终于还是来到了大猫的酒桌。较量也在酒桌上展开了。不过是老同学简短的春节聚餐,却上演了知识与金钱、善与恶的较量。当然,更叫人深思的却是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先锋派的标志性人物,苏童对复仇题材表现出一定的偏爱,对人性恶的挖掘也令人望尘莫及。其长篇小说《米》以大鸿米店为中心场所,以"米"为主要意象,塑造了以五龙为代表的一系列复仇者。这些复仇者们从被复仇的欲望所裹挟,到依次采取复仇行动,最终善性被消耗而恶性得到显露。苏童在小说中着力剖析人性的异化,披露人性迷失的荒野,其目的不仅在于探究人性的多面,更意在通过恶性呼唤善性,引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河”与“岸”——论《河岸》的意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苏童已有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历史,他的那些小说常常被冠为“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等各种名称。苏童在小说的语言运用、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赢得了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小说《河岸》以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其混杂的面目,为读者书写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荒诞的寓言、一个历史时代的残章片段。整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了"我"(库东亮)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我"目睹了那个年代的所有悲喜剧,洞察了所有人细微的心理活动。本文主要从叙事人称来展开对《河岸》这部小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侯敏 《丹东师专学报》2010,(1):87-90,101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丰子恺先生艺术观、审美观的精华的"人生艺术化",和建立在生活真实性基础上的散文真实性究竟有何关系?《竹影》作为丰子恺进行儿童艺术教育的一篇文章,是否以写人、写景、写事为目的?"为不教而教",日常教学的文本解读是否可以更深入一些?试图以《竹影》为例做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