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2.
我并没有读完海子的每一首诗,但我试图在寻找每一首有关海子的诗。海子的成长背景使他对“麦地”充满了深厚的爱和深刻的痛,他就像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株植物。尤其在他的小诗中,这份感情贯穿始终。黑色的泥土是黑色的眼泪也是黑色的火焰,海子信仰这黑色远远超过我们通常赋予生命的颜色———绿色。海子认为黑色才是生命原创,有了土地才有了粮食才有了母亲和村庄,在海子的诗歌中“大地苦难而丰盛”这些意象浸注着海子对于土地的理解。海子在小诗中,并不自造出一个美丽的田园,远山近郭,世外桃源。这恰恰是中国的田园诗的传统。陶渊明的悠然…  相似文献   

3.
飞升与沉降──论海子诗歌的意象构成及其内在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海子诗歌意象构成系统分为“太阳”与“大地”两类,其基本的内在张力是“飞升”与“沉降”.这一张力构成海子生命艺术化与艺术生命化的独特现象。由于此,海子的诗歌才言说了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他的生命的内在张力丰富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张力场,使他的诗具有了多侧面,多维度,深涵蕴的立体感与浊重度。  相似文献   

4.
论海子诗歌的史诗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史诗情结及其相应的史诗写作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海子史诗的文化价值意向超逸于民族文化主义,直接指向一种人本主义文化,“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是“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以他的史诗创作实践着他的史诗构想。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在整个新诗史上,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紧紧围绕“幸福”二字展开,视野聚集于具有生命哲学深度与高度的生命存在的主题上。读罢此诗,我们似乎能清晰地审视到海子悲惨的处境及内心激烈的冲突——海子要寻找的幸福是那样简单,又是那样的遥远!他在痛并快乐的矛盾世界中挣扎着。我认为,这种矛盾的纠结在此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走向海子     
诗人海子的死震惊了文坛。他的死是诗的悲哀诗的不幸。从诗歌创作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创作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 ;从诗歌影响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安上了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7.
海子是一个本质的纯粹的抒情诗人,他的诗影响了一个时代。从1984年到1989年,海子创作了200多首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等长诗和一些论文。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抒情短诗,这些短诗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对生命的歌唱抵达元素与灵魂,具有一种刀砍斧劈的力量。《活在珍贵的人间》(见卷首)作于1985年初,这首诗传达出人与自然的血脉相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子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使他的诗作充满浪漫色彩,营造出了特有的超现实的境界。他的诗钟情于原始苍凉的生命存在,对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实生活作了悲壮的摒弃,转而深情地歌颂死亡。这种情绪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体现得相当强烈。下面我们试从该诗解读海子。佛家把人间世称作“欲界”。在这个欲界中,欲望生命力强大,时时生长,处处生长,无孔不入;它使我们的世界生机勃勃,同时也使我们的世界混乱不堪。在海子的精神家园里,“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了。而现实生活里只有一个海子,哪来的“十个海子”呢?诗中的“十…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在整个新诗史上,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紧紧围绕“幸福”二字展开,视野聚集于具有生命哲学深度与高度的生命存在的主题上。读罢此诗,我们似乎能清晰地审视到海子悲惨的处境及内心激烈的冲突——海子要寻找的幸福是那样简单,又是那样的遥远!他在痛并快乐的矛盾世界中挣扎着。我认为,这种矛盾的纠结在此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今天与明天“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篇开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而不说“从今…  相似文献   

10.
只有经历苦难,为人类的伤痛而痛彻心扉的人,才能用短暂的生命演绎无悔的人生。只有经历苦难,仍然傲然独立的人,才能用沾满血的手弹响千古绝唱。他就是海子。海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但他却幸运地接到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未名湖的波光粼粼中,他读到了诗,并为诗而感动着。于是,中国纯粹的诗歌傲然出现在北大。一个天才用最奇异的思想阐释生命:“活着,死去,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诗歌史上,海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15年来,海子的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而持久的震撼;海子的死与海子的诗息息相关。从他的抒情短诗中,可以看出海子从“乡村乌托邦的建构”到“生死命题的叩问”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2.
海子的抒情诗是可以用来歌唱的,而且充满浓郁的返乡情结,是返乡途中的纯粹歌咏;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与热情关怀形成了超越个体存在的生命意识的追寻与扣问;海子把理想定位在民间,是站在民间大地上的理想主义的赞美;在诗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海子的诗经历着两种向度的撕裂与承受。  相似文献   

13.
海子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但生活、生命总是成问题。海子生命是矛盾的。对于他来说,割舍了矛盾,也就割舍了生命,他的生命之旅就是一个矛盾的展开与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海子的诗歌思想与尼采较为相似,他以生命哲学及存在论哲学为基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则可透视海子的精神实质。因此,将海子与西方现代哲学的鼻祖尼采进行对比分析,在“诗与思”“、灵与肉”的对立与和解中剖析两人思想的相通点,进而对海子的思想发微,可理想地探索海子的内在矛盾,“从内向外”地解释海子之死。[1]  相似文献   

15.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诠释了他与世人不同的幸福观。他追求的幸福乃是一种世上每一个人皆获得幸福之后的那种幸福,他的这一幸福观,让我们又重新解读了海子。本文对苏教版高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全新赏析,别样地展示了海子的精神世界,给予了海子又一全新的认识。希望本文能对师生解读海子及此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麦地”意象在海子的诗中多次出现,蕴含在其中的“麦地情结”更是独特而又复杂.海子十五岁之前的贫困生活是他对麦地产生深刻情感的根本原因,理想的幻灭则更是加深了他对“麦地”的回忆和向往.通过分析海子的诗歌,可以了解到“麦地情结”既是他对麦地的热爱和感激,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与亲近.这也警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忘记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持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  相似文献   

17.
海子的抒情诗是可以用来歌唱的,而且充满浓郁的返乡情结,是返乡途中的纯粹歌咏;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与热情关怀形成了超越个体存在的生命意识的追寻与扣问;海子把理想定位在民间,是站在民间大地上的理想主义的赞美;在诗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海子的诗经历着两种向度的撕裂与承受。  相似文献   

18.
海子f1964-1989)是“新生代”的名诗人,但他英年早逝,他的年龄过于年轻地永远停留在了25岁上。爱他的诗的人们,不会再有捧读他新作的喜悦;然而,沉浸在他的遗作中,我们却是怎样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交织着痛苦思索和青春激情的灵魂的飞扬!海子的思考中,可能涵容了他年轻生命已无法承受的痛苦,不然,他不会自己结束那正是风华正茂的生命;然而他的不少诗篇,却又充分地展示了一个年轻诗人激情的涌荡和对生活的真挚热爱。教材中选人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这样的诗歌中的一首。  相似文献   

19.
初识海子,就是从这首诗开始。虽后来努力想搜集有关他的资料,但却并无收获。喜欢这首诗,朴实、亲切、温柔,每一句都是一种心情,每一个音节都是生命的音符。最初,很不理解海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还要选择那么痛苦的死法,现在倒不再困惑了,因为他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他的灵魂太纯静,纯静的如水,没有一丝瑕疵,容不下一粒尘埃,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人一生下来就要为自己的这张嘴奔波,为了自我,很多人都失去了人性的本色。于是,世界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当我们从中寻求美好时,必须接受它所带给我们的痛苦与伤…  相似文献   

20.
付兵 《双语学习》2007,(5M):107-108
海子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但生活、生命总是成问题。海子生命是矛盾的。对于他来说,割舍了矛盾,也就割舍了生命,他的生命之旅就是一个矛盾的展开与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