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美育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感性的教育,它弥补了理性教育的局限性,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独特的功效;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美育引导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愉快地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从而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审美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唐萍  肖肖 《江苏高教》2022,(7):66-70
辅导员的人格是其自身的德性、生存意义和价值生命的载体,而辅导员的人格取向从本质上关涉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方向。生态取向的人格具有道德性、关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对辅导员理想人格的澄清具有启发意义。辅导员人格的生态取向主要表征为“以学生为本”“以自身境界为核心”及“延展到更为广阔的生命世界”等三个方面,并可以通过师生交往范式的转换、自我意识的重构、人文精神的映照等途径进行理想人格的追寻。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创新教育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应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坚定创新的价值取向;二是严谨治学,与时俱进;三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格是人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审美化的力量源泉,是人从事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和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的审美人格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整理,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在审美人格价值取向上主要体现为四维人格,即仁善人格、恬淡人格、谦逊人格、浪漫人格,要以此四维审美人格作为当代社会人格建构的价值风标。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关系到其得失与成败 ,是一个需要探讨、摸索和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谓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指主体 (师生 )在该活动中的价值倾向、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本文拟提出如下价值取向并进行探析。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辩证统一从教育的本质看 ,科学教育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 ,培养科学意识和态度 ,发展个人学力的一种技能性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传授人文知识 ,培养健康的社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艺术素养、自我认识、完善人格的一种人性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必然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相似文献   

8.
任超平  林剑 《江苏高教》2005,(1):138-139
美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及其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美育实践是以追求美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因此,美育的实践及其基本功能,必然包含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美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功能,是人对自然、社会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审美关系(即审美价值取向)的形成。究其根源是美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章勇 《学周刊C版》2010,(2):40-41
审美和艺术素质是人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是君子修身成仁的重要途径。美育与智育、德育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三种教育形态,是完善人格的三个必要方面。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者一样重要,不可偏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工作面临地位“名高实低”,美育目标的人文底蕴被遮蔽,美育的价值被窄化,美育实施有“形”缺“神”等困境。中华传统美育思想中蕴含着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丰厚资源,例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有助于凸显高校美育目标的人文底蕴,家国天下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拓展高校美育的价值定位,多样的审美形态有助于优化高校美育课程,丰富的审美元素有助于提升美育活动效果。利用中华传统美育思想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美育的人格养成功能、注重课程实施中美的渗透、提升美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  相似文献   

11.
王玲 《教学与管理》2009,(9):109-110
音乐教学是用音乐引起对人的生命和灵魂启‘发的教学。然而,观照我们现今的学校教育现状,不由得让人感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命人格建设方面的荒凉。半个世纪以来,受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音乐教学过于强调其“实用”功能,忽视了音乐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忽视了音乐对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音乐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同时又是获得生命价值或意义的手段或途径。音乐教学必须皈依生命,必须确立生命价值取向。这既是音乐学科自身具备的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的功利取向对边缘化学生的影响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价值的功利取向是一种杜会取向,这种取向下的教育活动对生命价值有所忽略。其社会取向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取向、精英化取向和应试取向;对生命价值的忽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压抑、生命存在的多样性被忽略。这些表现使郝些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趋向边缘,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化学生。课堂活动中要改变边缘化学生的生存状况就必须时课堂活动的价值取向进行重建。其主要措施有:关怀普及,从精英走向大众: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课堂评价的多元取向。  相似文献   

13.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然而知易行难,美育在教育中的价值一直是被低估的。教育美学观主张创造教育美,强调学生审美学习活动。因此美术课程的教育美学主张重塑美术学科的价值取向、构建全新的教育美学观和完善美术课程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方面,美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审美的能力,养成完整的人格.体现为外在的化育;另一方面,美育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和修养,是内在的自我教育.二者体现为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美育与艺术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美育理论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它所要得到的,是一种使人格变高尚的内在情感.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普及,“数学美学教育”逐步纳入教育范畴,以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数学美育旨在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内涵进行提炼与深化,厚植学生内心,让数学教育更加灵动、立体、深刻.基于此,文章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例,对高中数学美育内涵、本质、规律及表现形式进行深入解读,领略数学美学精髓,提升数学美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刁生富 《天中学刊》2004,19(1):112-115
美育是情感教育,它具有感性形象、方式自由、潜移默化和注重实践的特点。理解美育的性质和特点,对转变教育理念和进行美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的美育实践中,尤其要注意家庭美育中的亲职教育、学校美育中的艺术教育和社会美育中的人文环境创造。  相似文献   

17.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功能。美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情感的陶养,就是要防止卑鄙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用关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学校只有正确认识美的特征与美育的宗旨,深入把握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才能在实践中正确施行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好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论全人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价值生命又包括真、善、美3个侧度。全人教育应是由自然教育、真的美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4个侧度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它不同于传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平行并列结构。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为目标,学校须对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其实践能力以形成综合思维;塑造其道德品质以确立积极理想。为此,学校教育取向须转化,应以生本理念消减应试追求;以综合教学增进潜能发展;以关怀心态激发品质生长。要能达到良好成效,学校教育实践可采取以下策略:优化体育活动,融入自然教育;力行劳动实践,承担劳动责任;丰富校园文化,渗透学科美育。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直面儿童的生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目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我国幼儿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儿童个体的价值,忽视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幼儿园教学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儿童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真实价值;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丰富的个体差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