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应当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活动化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本着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的密切相关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有着“小、近、实、趣”的内容特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体验。但笔者发现,目前仍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为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来说,知识传授不是最重要的,用于生活才是最终落脚点。打造高效品德生活课堂,既要向课堂要质量,更要注重课前的准备、课后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一、“回归生活——活动建构”模式的基本环节 根据冈特模式有效性三个条件之一:模式必须遵循明晰的教学步骤。我们为“回归生活——活动建构”模式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点击生活——活动链接——引导提升——回归生活”。将教材的话题纳入模式的框架内,从点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链接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建构生成新的意义世界,并回归生活去验证。整个模式以活动相链接,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回归生活既是课程建构的起点,又是课程建构的归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品社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过去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现成的理论多于学生本体的感悟,空洞的说教多于实践的体验,方式方法比较呆板。现在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全新的观念,整体视野的开放,使现在的品社课程更注重儿童的生活,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真正实践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从而使小学生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不再被动。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的有机整合,使品社课堂充满活力,集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于一体,既易被小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有效增强品社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力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品德来源于生活,儿童良好的品德培养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之中。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通过道德活动去改善和促进他们的生活,才能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儿童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个故事编织的世界。在品德课堂中适当地运用故事教学能改变往日的严肃说教,使课堂气氛活泼融洽,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傅俊 《湖北教育》2004,(19):45-46
“需要”是学生主动求知的不竭动力,是道德认同的内在动因,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力量源泉。因此,关注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建构思品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值得讨论的重点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实践人手,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了解、满足、反映学生的生活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我们应注重教法创新,让课堂呈现出富有生命活力的精彩来。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抓住这个过程就把握住了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才能确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一、课前参与,引发情感共鸣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其他生活空间。因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该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整合性等新理念。从课程理念的体现、课题资源的整合、课堂操作的效果这三方面体现了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  相似文献   

17.
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是探求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增课程独特个性的本质需求。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进程中学生需要支持的三个阶段:研究起始阶段、研究过程阶段与研究总结交流阶段中所可供推广的课型进行了案例归纳与分析.从而提炼出了选题指导课、开题论证课、方法指导课、中期交流课、成果总结课、成果展示课六类可供借鉴与深化研究的课型。  相似文献   

18.
郭艳秋 《辅导员》2014,(22):60-61
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不能简单以文化课的评价来考核学生。小学德育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以促进儿童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与情感的发展。将品生教材与信息技术恰当结合起来,更会引起学习主体在学习情感和学习精神面貌上发生变化,体现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学习的本义在于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主动建构,不仅反映了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且也体现了儿童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一种渐进过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为抓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生活展开了研究与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以及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