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纳教师的培养是成功实施全纳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其中教师教育模式是教师培养的核心.在美国全纳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依据合作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分离型培养模式、一体化培养模式、融合型培养模式三种全纳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美国全纳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助于为我国全纳教师的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实现了美国教师教育从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也促成了美国教师专业化,但近年来因教师培养数量和质量等问题面临政府及公众的质疑。去专业化色彩浓厚的选择性教师培养模式逐渐兴起,最终导致美国教师教育面临专业化和去专业化的悖论。透过对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进程的历史分析,其产生悖论的实质原因在于未能厘清教师教育的基本属性,这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其培养模式在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估等方面表现出诸多成熟特征。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异,但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合理地学习并科学地借鉴美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其培养模式在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估等方面表现出诸多成熟特征。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异,但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合理地学习并科学地借鉴美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进一步改革入学形式、明确培养目标、发挥办学自主性以及健全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等不同,国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呈现不同的特点。通过对美国、英国和德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建设工作的四点启示: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完善指导培训机制、强化指导服务功能、建立监测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6.
审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曾经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抉择,这种抉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深化了人们的认识,通过吸收不同历史阶段盛行的理论更新为新的抉择。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认知科学的影响,两者在融合的共识上形成多元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对我国今后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师培养的驻校模式是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芝加哥驻校模式是其主要代表。该模式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驻校生的招生选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计划和进入教学岗位后持续的专业支持。该模式代表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的教师培养也应重视理论学习结合实践锻炼,提高培养质量;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扩大专业发展空间;服务落后学校,促进教育公平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教师驻校模式是当前美国教育改革中新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模式.是在美国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发展无力和教师结构短缺现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实施过程包括计划的组织和管理、驻校生的招录、教学点和指导教师的选拔、驻校期培养、驻校毕业生的安置以及新教师的入职指导。结合我国教师培养的现状,在理论与实践上借鉴城市教师驻校模式的经验,这既符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专业化过程缺失、教育理论偏颇及其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致使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发展潜力不足,这已成为美国各界公认的教师培养与发展过程中的症结所在。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其新颖的教师培养和发展模式与形态,在学校主体、内容、条件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尝试,通过开辟与拓展中小学与大学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场域和通道,搭建起教师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可靠桥梁与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显著地提升和强化了实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其科学的高端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很值得探讨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是一个面向在职教师,大学教育与在职实践发展同时进行、相互协调与促进的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它是美国职业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这一模式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实践框架,并且优点突出,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师培养中缺乏整体设计、教师参与培训动力不足等严重问题极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状况的不同,我国大陆、台湾及澳门地区和日本的教师教育现状,在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制度、教师资格认证、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教师教育现状1.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的发展正走向多元化,如何确保新入职教师的质量,完善教师教育的模式,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实施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免费师范生教育、辅修师范专业、  相似文献   

12.
以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为依据,美国的教师教育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师范学校模式、师范学院模式、师范教育大学化模式以及教师教育多元化模式,美国教师教育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解读美国教师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历史视野和国际比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斯坦福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模式包括培养领导型教师的愿景、分类培养教师的目标定位、融合型课程结构、"递进式责任制"实习模式、以教师专业标准和学术研究为依托的质量保障等.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可以在借鉴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源优势,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性,深入挖掘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以培养具有专业权威的领导型教师.同时,要加强教师教育研究,促进教师教育学科与教师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受政治因素的驱动,为解决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带来的诸如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率高及师资配置不均衡等现实困境,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实践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即选择性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城市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和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借鉴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我们应突出中小学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以构建基于专业知识的教师临床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受政治因素的驱动,为解决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带来的诸如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率高及师资配置不均衡等现实困境,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实践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即选择性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城市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和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借鉴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我们应突出中小学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以构建基于专业知识的教师临床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同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这种基于合作的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美国PDS模式的阐述和探究,旨在分析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中教育实习所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模式,为促进高师实习制度改革,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本国的教育提供了优质的、稳定的师资力量。本文以南缅因州立大学拓展型教师教育项目为例,介绍了美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PDS模式)的基本特点,并阐释了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外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变化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阶段的现实体现。考察、了解中外三种不同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便于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玉  单中惠 《教育研究》2006,27(11):80-85
19世纪后期的美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两次转型,从而使其从封闭定向式的教师培养模式走向了开放非定向式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型为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尽管转型后出现了诸如师范教育在大学中的边缘化、教师职业地位低下及专业性不强、教师入业标准如何控制等相关的问题。尽管如此,这种转型一方面加强了师范教育与整个教育体制的一体化,建立了综合性大学现代开放型的教师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师范教育通过转型增强了自我发展技能,拓展了生存空间。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师范教育的转型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美国师范教育转型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美国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已有50多年的历史,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前院长、伍德罗·威尔逊国家基金会主席阿瑟·莱文对全美国1 200多所教育学院的教师培养状况进行了4年的翔实研究,提出了综合大学型教师培养模式(项目)的"优秀标准",并以此标准对美国各综合大学型的教师职前培养实践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这给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带来了一些启示,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走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改革之路,并建立起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