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明 确 指 出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应 让 学 生 在 主 动积 极 的 思 维 和 情 感 活 动 中 ,加 深理 解 和 体 验 , 有 所 感 悟 和 思 考 ,受 到 情 感 熏 陶 , 获 得 思 想 启 迪 ,享 受 审 美 情 趣 。 ”语 文 学 科 具 有丰 厚 的 人 文 性 , 语 文 的 人 文 性 是可 以 贴 近 学 生 的 心 灵 与 情 感 世界 的 。因 此 ,在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应 该 与 学 生 进 行 心 灵 对 话 ,使 学 生 获 得 对 生 命 的 感 悟 ,理 解文 章 深 刻 的 内 涵 ,从 而 不 断 提 高语 文 素 养 和 人 文 素 养 。 …  相似文献   

2.
<正>作家研究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论世知人又是作家研究的重要进路。论世之意,按梁启超的理解,就是“观察时代之背景”(《中国历史研究法》)。世人只有回到具体历史语境之中,深入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秉持“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才能深刻把握作家的人生境遇,真正理解作家的创作实践及其思想心态。桐城派阵营文士众多,具体数字虽难以精确,但其规模在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中已显宏大之象。然而,直到现在,我们对大多数桐城派作家的认识也还是有限的。这些文人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对话     
平等对话是《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这一新理念赋予了课堂新的风采。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做到关心教师疾苦、体谅教师难处、欣赏教师成功、激发教师潜能、帮助教师提高。通过与教师心灵对话,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一位教师实现并提升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萍 《小学语文》2008,(5):14-15
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要使生活向着求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看它们的性质,本应是一个叫做《做人论》里的章节。但是,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生活足迹生活体验,是指个人的经历、阅历,所涉世事的体会、认识和感想。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理解文本的仓库。…  相似文献   

8.
张迎迎 《文教资料》2013,(19):165-166
摘历史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与历史的心灵对话,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洞察和对社会的透视能力,让他们具有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努力让历史课上出历史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予生命,使语文学习更加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在《史记》中,司马迁重视人物容貌品评,有着非常鲜明的道德价值标准:恶人有恶貌;好人有美貌。由于存在较多特例,司马迁又修正了自己的容貌观念,超越外在形貌束缚,重视人物道德品质、历史功绩、社会影响等让人生价值得以延续的本质内涵,从而开辟了塑造文学形象类型的第三条途径,即矮小丑陋的形象却因高尚的道德品质、巨大的历史功绩或深刻的社会影响而更令人尊敬,对后世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发展和提升与时俱进的境界提供了哲学基础;注重学习,做学习型政党,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升与时俱进精神品格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3.
交往和对话是实现人与人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西方诠释学尤其是后期如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把哲学让释学落实在人类共同体的交往、对话、相互理解中,力求通过语言来寻求一种对话共同体的实现,但西方设释学包括如达默尔后期实践哲学的交往、对话及“你——我”关系的建构,只是落实在语言的对话、交流的层面,因而缺乏一种哲学的现实革命的力量。一种真正交往、对话,人的相互理解,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只有建基于现实劳动实践中人对世界的现实审美掌握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语文对话教学是基于西方释义学和中国传统主客一体的哲学观之上,以语文知识为中介,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语文素养的有效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研究从对话教学的传统、核心价值、实践探索及有效性四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张栻为南宋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湟运枷胙跫?其史学也自不凡。他的史论具有明显的理学化的特征,在史论中强调讲学明道,申明义利之辨,解说人臣之义,论人论事无不贯穿着儒学义理。张栻盛年早亡,其文章又多有未传,然他的理学化的史学,他所发明的义理在今天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Dialogue has been analyzed by educational theorists mainly from a perspective of representation. However, social theory on language has long questioned whether representation is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language. Thus, educational debates over the uses and abuses of dialogue entail a blind spot. What if dialogue works in ways that are not representational? What if dialogue is, rather, to be understood as both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urs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dialogue must be understood in both ways. As such, dialogue may be a representational benefit, but it is also a discursive danger.  相似文献   

17.
软实力卓见实由中华道学始祖老子奠基,振兴中华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中国软实力,提升中国软实力又必须振兴中华国学。具体可从研易、通儒、明道、弘法入手,从佛学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和援易入佛、化西为中的经验中获得深刻启示,通过提升中国软实力,为人类理想的伟大实践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唯物主义原则的变革,马克思创立的哲学实质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一般世界观都必须从实践出发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科学实践观是把握其理解方式的基石与核心。  相似文献   

19.
高师历史教学必须认真研究中学历史新课标,必须针对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来审视我们原有的教学方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针对新课标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历史教学环节中的历史人物教学.高师历史人物教学面向《新课标》的改革可以关注这样一些问题: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还应该有新的一些观念和视野.历史人物教学改革的实施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树立新的历史人物教学理念,增添设置历史人物专题课程,强化历史人物的课堂教学等.经过包括历史人物教学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以使高师培养的历史教师能够成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曾深刻地影响过人类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