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抉择:中国50年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新中国50年外交政策先后进行过四次战略性抉择、调整:50年代开基立业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既是新中国领导人外交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又是国际客观形势使然;50年代末60年代初寻求独立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既是由于中国受两面夹击的局面所困而致,也有左"倾思潮影响的痕迹;70年代顺时达变的一条线"的战略调整,是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和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80年代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以及冷战后普遍开展的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已全面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论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外交战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其战略思想可以概述为“一边倒理论时期,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时期,一条线、一大片理论时期”。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制定外交战略的前提或对时代特征的总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2)制定外交战略的原则和支撑点是独立自主;(3)贯穿于毛泽东整个外交战略中的主题是:维护国家的安全,捍卫民族的尊严。毛泽东的外交战略为新中国赢得了安全和独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过于注重国家安全问题,而忽略了国家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50年来,中国外交前后进行过四次对外战略抉择,即50年代联苏抗美的“一边倒”、60年代中苏分裂和中美对立并存条件下反对美苏的“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的“真正不结盟”。这些抉择无疑是国际形势与中国对外关系变化的现实反映,但也与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敌友观”密不可分。80年代以前中国领导人“非敌即友”和80年代后“非敌非友”的观念,使中国发展成为美苏之外的一支特殊力量,冷战后邓小平“韬光养晦”的观念,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位于亚欧大陆结合部,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美国为实现国际影响力及维护自身利益,自20世纪90年代中亚五国独立后,将中亚作为对外战略的重要对象。教育外交是美国对中亚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加强对中亚国家的教育外交行动,经历起步展开阶段、调整加强阶段、持续发展阶段和变局调整阶段,以期运用“促进民主”的对外政策,使中亚政治转型向“美式”发展。在教育外交行动中,美国主要采取创办海外分校、设立资助项目、开放教育资源、培训在职教师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推动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在此过程中形成以战略规划为引领、项目合作为载体、资金扶持为保障、语言推广为纽带和质量评估为反馈的教育外交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双方很快进入了愉快的“密月”时期,但到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裂变乃至兵戎相见。本文旨在阐释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实质。一苏共二十大是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从50年代中期起,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原则问题及当代世…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苏联的远东战略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苏联政府为保卫国家东方安全,在外交、军事及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遏制日本侵苏的战略和措施。 在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斗争中,苏联的远东战略是“先西后东”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正确评价三十年代苏联的远东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弄清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有益于增进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时,对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经验教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从时间上说大体分为“一边倒”外交战略、“双拳出击、两条线,,外交战略、“联美反苏”外交战略和“全方位”外交战略。进入21世纪,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呈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态势,我们应继续沿用“全方位”外交战略,“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侧重推行“一边倒”外交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和平外交。到50年代上半期,随着形势的变化,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全面推行和平外交。本文拟简要评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提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远东石油管道之争中,俄罗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为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在争取国家石油资源战略利益的同时,俄罗斯还追求发展其远东经济这一长远利益,并以远东石油管道建设为契机,谋求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战略利益。这场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①的拉锯战,凸显了俄独立以来的国家利益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确定正确的外交战略的三个依据:毛泽东周恩来所确立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关于国际共运没有中心、不存在“老子党”、“领导党”的思想、关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独立的思想,是邓小平确定外交战略的思想渊源;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是确定外交战略的客观基础;提出国权比人权、国格比人格更重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邓小平确定外交政策的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3.
一战后,大战略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研究.同时,中国也紧随国际步伐,当代中国大战略的研究如火如荼.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十八大后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战略的新布局.文章先提出“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然后重点对十八大后中国对外战略的“五位一体”新布局给予简要解读,最后是基于外交战略新布局的美好展望,与中国大战略下“和平崛起”的“中国梦”相映照.  相似文献   

14.
朱世光 《中学历史教学》2008,(1):49-52,87,88
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和必要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同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关系取得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的努力。重点掌握: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在接受了共产党情报局关于"两个阵营"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经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等一系列关于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外交战略的调整,毛泽东最终走出了"两个阵营"理论的影响,推动着中国意识形态化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战略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二战后到60年代初国际形势日趋多极化、复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指出美国在苏联军事力量强大和中国政治地位提高的情况下,认识到了其“冷战”政策给它外交政策带来的“僵硬性”,越南战争的后果,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赖以维持侵略战争的国内基础,在这样的内外原因下,促使其调整外交战略;同时指出他们的“均势”政策与“和平结构”就是主要实行“三角外交”政策,而中美关系解冻给中美双方及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56年中,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外交实践经历了几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针对人权问题进行了重大外交战略调整。2004年的“人权入宪”对中国的国际人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将会开辟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更是外交实践高度发展的年代。本文从春秋战国的典籍入手挖掘其所蕴涵的外交思想,并从“纵横之策”、“质子外交”、“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毛泽东、周恩来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差别;历史进入六十年代,在对苏联外交战略上,毛泽东、周恩来在处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上表现了各自的外交风格。  相似文献   

20.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宣布“独立”,远在辛亥革命前外蒙古王公便召开秘密会议谋求独立,并派出代表团赴俄国寻求支持.该代表团中的杭达多尔济、车林奇密特和海山对于推动外蒙古“独立”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笔者拟利用中俄外交档案等史料,对该代表团的核心人员,代表团赴俄国请求给予独立支持以及俄国相应的外交决策过程作一梳理,并就外蒙古王公和俄国在“独立”中的作用做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