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阳教案"是晚清时期一起历时34年的中外宗教冲突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教案。该案由"还堂案"引发,其间夹杂着教士教产被劫、置产风波等事件,南阳地区的绅、民、官出于自身利益及捍卫儒家道统的原因,对基督教的传入表现出了极大排斥。"南阳教案"过程的持久性与反复性、反教行动的相对平和性以及官、绅、民之间既合作又猜疑的关系,都是其显著特点,对了解晚清教案的多样性、地域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晚清江苏是中国开埠通商最早的地区之一,外国教会势力伴随这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的传教活动。中西冲突也开始表现在民教纠纷之上。晚清江苏教案的大体情形如何,不同时期有什么不同的传播情况以及江苏教案的特点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案的发源,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观点:1.侵略说;2.中西文化冲突说;3.三重危机说;4.多种因素说。笔者以为,笼统地将晚清近两千起教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列强侵略或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等都未免失之简单,应作具体分析。在晚清直隶,引发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由传教士查还旧址、租买房产以及民教互争公产地亩引发的地产之争;摊派各种庙会和修庙钱文引发纷争;细故口角争殴;教堂或传教士、教民遭劫窃引发;反教谣言、揭贴引发;民教双方由相互猜疑进而捏情上控引发教案等。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传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排斥,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反洋教运动或称为教案.过去学者们大都从政治侵略、文化冲突等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本文则是从社会心理层面出发对民教之争问题进行探索,即从人们的认知失衡、谣言传播、社会刻板印象、角色冲突四个社会心理学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期对晚清教案的发生原因作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1892年昭通府城内因有天主教育婴堂残害中国幼童的传言,招致城内民众的愤慨,因而纷纷涌向天主教堂,要求查明事实,惩办凶犯。是为晚清文献记载中昭通的第二次教案。这次教案比之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教案来看,情节同样轻微,也未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后果,但追究昭通教案在内的晚清一系列教案,其发生原因、过程及背后所反映的文化背景都极其复杂,绝非传统阐释话语体系中那种简单的爱国情怀所能解释。就此次教案中的关键问题弃婴来说,它之所以能成为民教冲突的症结,其根源正在于中国过去普遍存在的溺婴陋习,在教案结束之后,这一陋习虽然引发昭通官民的注意,但却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相似文献   

6.
清末遵义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教案之一。学界一般把遵义教案的两造称为“民教”。文章论述了遵义教案两造中与教民相对的士民应为“团民”,与教会相对的是团练,“遵义教案”从发生到结案的全过程,与主持遵义团务的李蹇臣家族颇有牵连,从而提出“遵义教案”是教会、官府和团练三方势力矛盾激化的结果,也与办团流弊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教案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有限传教期,全面传教和教案高发期,民教冲突总爆发期和民教温和渗透期,其发展轨迹呈抛物线,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广西是西方教会在华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教会与民众之间冲突激烈、教案频发成为近代广西社会的一大特点。引发冲突和教案的原因很多,包括中外战事带来反教的连锁反应、传教士购置土地引发地产争端、劫匪引发事端、传教士对民间习俗的忽视以及绅民维护传统礼俗引发冲突,等等。了解近代广西民教冲突和教案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广西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教案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有限传教期,全面传教和教案高发期,民教冲突总爆发期和民教温和渗透期,其发展轨迹呈抛物线,每个时期都育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冠县的梨园屯(今属河北省威县)一带,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发源地,长期胶着的梨园屯教案,则是导致义和团在这一带首先起义的直接诱因.有关著述对梨园屯教案论述不少,但一些问题尚有探讨的必要.一梨园屯教案原委梨园屯教案的直接起因,是由民教互争庙地引起.原来,梨园屯"庄内旧有义学一所,学后有玉皇庙阁数间,学地三十八亩.嗣经兵火灾伤,义学既废,阁亦倾圮".庄民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社会问题与晚清教案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清时期,骤然爆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大批人口死亡和农业生产凋敝,加剧了社会动荡;相对过剩人口的大量存在又成为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此外,还有接连不断的盗案和遍地皆是的会党,所有这些,都使教会受到冲击,教案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当然,社会问题并非晚清教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基督教、天主教通过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一些传教士的放肆行为及其教义与传统文化相悖,导致中国社会官、绅、民各阶层的反对,造成大量教案的发生。清政府对教案的处理成为中国近代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涉中形成了一套处理教案的方针和政策,深刻体现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清政府的外交处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的筑城伴随着东北早期族群的文明曙光和族群之间的掠夺而诞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原始人类开始走出洞穴步入平地,而新石器时代早期东北先民则为防备猛兽和部落的侵扰,开始构筑聚落环壕,标志着东北筑城的早期萌芽。新石器时代中、晚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弓箭及夯土和石块砌筑城墙的技术;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由原始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发生了从石器到青铜器的兵器变革,由古族古国向古方国阶段的转换。在东北的西南部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兵器及早期城堡,孕育了早期战争和筑城形态,标志着东北筑城起源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晚清直隶官员对教案的态度分为袒护教会和打击、限制教会两种,以前者为主;士绅在教案中作用主要是制造反教揭帖,参与教案。官、绅在教案处理中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15.
1871年广东神仙粉教案是晚清广东地区重要的教案之一。笔者结合多种历史史料,分析阐述了神仙粉教案的基本过程,并指出了清政府官员在处理神仙粉教案中存在的滥杀百姓以塞责的问题以及原因。同时也用案例事实说明了在历史研究中,不应偏信官方档案材料,而应结合多方史料,通过逻辑分析,才能更接近历史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的战争思想,包括战争的本质观、战争与国家治乱的关系、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战略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于战争的本质观,书中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代表了作者对战争在国家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在战争与治乱关系方面,作者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国家的政治状态,政通人和者胜;民的作用与民心的向背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因此特别强调安民抚民的重要;在军阵建设上,作者提出帅乘和、同心同德者胜以及以德取胜的思想;在战略思想方面,提出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主张.<左传>战争思想的特点是哲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试析薛福成的教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薛福成的教案观陈明太,顾万勇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江苏无锡人,是晚清颇负盛名的外交家。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凭藉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涌向内地,强行传教,导致教案频繁。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教案,既是清廷的心病一也是文武百官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前夕,即一九三一年七月,我国冀南曾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这场战争,牵制了东北军的兵力,分散了东北当局的注意力,给虎视眈眈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造成了可乘之机。这就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04--1905年间,日本、俄国为争夺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日俄战争。  相似文献   

20.
沈家本是晚清政府的司法要员,近代著名的法学家,这是中国法律史学界人所共知的。本文所论述的却是他与晚清教案一些鲜为人知的问题。1898年保定知府任上,亲自处理教案,据理力争,取得胜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占领保定,在保定教案中失败的洋教士诬告他通“拳匪”,而被侵略联军拘囚,险些丧命。1902年任修订法律大臣后,惩于教案,本着“参考古今,博辑中外”的主旨,积极修订法律,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一时被誉为“法家泰斗”。最后这一点,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