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性别角色的区分下,礼制对妇女有着相应的约束。男女有别的社会意识将她们束缚在家庭之内,虽然,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男女地位不协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有关妇女家庭地位的评述,多从女子的家庭经济地位切入,没有深入到她们本身所受礼法观念的束缚和对其一生的影响,因此,从礼法角度进一步探讨她们的家庭地位,就具有一定补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重新思考清末"礼法之争",对于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是颇有意义的,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3.
清末修律是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几十年之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项内容开始的。20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晚清修律比以往修律更加实质,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开端。晚清修律历时不到10年,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修律主持人沈家本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法学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研讨课题。古代中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亦为一代又一代的圣哲们所思考和关注。而在古代中国持续几千年的礼法争论历史中,先秦礼法之争,无疑是涉及领域最广泛、内容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先秦礼法之争中对礼法关系——即道德与法律各自作用及相互影响的许多研究和定位,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辩证思考,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诸多伦理方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清末“礼法之争”是中国法制史上一次影响重大的事件。以往学界大多运用法学的研究方法,并较多地从外来因素的角度来剖析这场礼法之争,本文试图运用史学的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对“礼法之争”的原因、结局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春秋中后期开始,随着男性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妇女地位式微.发展到战国之时,女性地位与春秋前期相比已呈明显下降趋势.春秋战国时期妇女地位的式微,标志着适应相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是中外政治学史、法学史和伦理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研讨课题。在古代中国,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更是为一代又一代圣哲们思考和关注。而先秦礼法之争内容之广泛, 理论之深刻, 影响之深远,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与伦比。通过两家争论的焦点———礼法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辩证思考, 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一点伦理方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的综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主要表现在民间习俗、社会教育、日常礼仪、女子尚武、文学艺术等方面。作为一种大众性社会行为,其实质上是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强化了中华先民不畏强暴、不惧战争、敢于反抗、勇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固化了中华民族业已存在的爱好和平和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使其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要义,为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形成了民族尚武自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清末"礼法之争"在实质上导致了中国法律的转型,开启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所倡导的"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变化思想,得到有力的实现。通过对"礼法之争"前后两则判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清末司法官员在实践层面扬弃法律传统、促进法制现代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1.
春秋和战国是同处于东周社社的两个大变革时期,其军事体制的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试从军事领导体制、兵种的变化以及妇女的广泛参战等三个方面对春秋和战国的军制做个比较,以此展现其军制特色。  相似文献   

12.
《墨子》一书中谈到了许多与军队会计相关的概念、方法、策略、观念、思想,主要表现在书其计数,督以其正;以规度圆,以矩度方;强本节用,开源节流;以人为本,利国利民;百人共财,百工即事五个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会计立账、记账、算账、报账、用账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春秋"私徒属"与战国"宾客"同属依附于各级贵族的社会群体,但又有着显著的差异:私徒属讲求忠诚,至死不二,宾客则以势取舍,择木而栖;私徒属仕于主人,奉职尽责,宾客则有事差遣,无事闲处;私徒属视主人为衣食之本,以尽忠为其人生目标,宾客则视主人为进身之阶,出将入相,欲显身扬名于国.这种差异的形成是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君主集权制的转变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作为社会结构之重要组成的家族组织也有相应的演变。从商到春秋前期,个人淹没在家族中,个体意识无从提起。春秋中后期,家族内血缘亲族整体性开始出现裂隙,人们的家族意识逐渐淡化。战国时期,宗法制大家族进一步瓦解,家臣与家主之间由以前的忠贞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私人印章和个人墓地的出现反映人们对家族的漠视。社会中下层四处流动,力图摆脱家族的束缚,寻求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家族意识的渐趋淡漠,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变迁,这种变迁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开放与融合:春秋战国时代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略时代的化传播活动十分活跃,其功能的发挥具有典型意义。化信息的垂直传播打破了教育的垄断局面,促进了政治变革的发生和实现;化信息的水平传播打破了地理隔阂。促进了民族化的交融与整合。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它也是比较有特色的用人思想。"和而不同"用人思想的实施与否,直接关涉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从齐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列举了战国科技在中国传统农业、传统医学、传统军事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认为战国科学技术同中国战国以前的时代相比是一次全面的飞跃,它在诸多领域为后来历代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战国科技成就在中国科学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浓厚的地域色彩、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空前的学术自由气氛等五大时代特色 ,对我国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