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磊  雷家宏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3):10-12,31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行流行于世,由于《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缘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征博引,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裴松之的注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发展了历史考证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杂考的系列文章之一。王沉《魏书》是一部佚书,现仅片断的见载于《三国志》裴注及几种类书的引文中。由于陈寿《三国志》所载过略,裴注乃侧重于引书补注,而在所引的诸书中,以王沉《魏书》的条文最多,说明裴氏是以王书为补充《三国志》最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在于论证其对《三国志》的重要补充(亦即其史料价值),并作某些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的人和事,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的敷演,其中真假虚实,需要辨析。卢弼《三国志集解》虽涉及,尚有疏忽之处,本文为之补证。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对学界的这一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图进一步促进对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6.
不论诸家怎样论断《三国演义》的主题,都无法否定如下的事实:小说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以下简称陈《志》、裴《注》)为史料依据,严格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将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大小几十个政治集团的盛衰兴亡的过程和原因,作了历史的艺术再现。对其中著名的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为经典作品加注,已成为经典流传过程中的常见方式。且不说郑玄遍注五经,泽被后世,单就《史记》而言,倘少了裴驷、司马贞、张守节等的三家注,宏富博大的历史就会少了许多味道;陈寿的《三国志》若缺了裴松之的注解,  相似文献   

8.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溶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种种特征,特别是奸诈、残暴、损人利己的特征。在塑造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时,罗贯中主要依据了有关历史传说材料(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世说新语》诸书的记载),宋元以来的民间创作(如《三国志平话》和元代的三国戏),再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其所撰《诸葛氏集目录》,言所定《诸葛亮故事》凡二十四篇,又具体开列了二十四篇篇目。实则《诸葛亮故事》就是《诸葛氏集》(《晋书·陈寿传》记为《诸葛亮集》)。陈寿所编辑的《诸葛亮故事》(《诸葛氏集》),是有"事"有"文",即将诸葛亮的"故事"连同其文章按事类编辑成集。今从《诸葛氏集目录》以及古注类书尤其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诸葛亮集》可以考见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1.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晋初蜀人陈寿著《三国志》,虽“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南宋裴松之憾于此种缺陷,便下大功夫为它作注。后来史家如刘知几、王通等看了裴注后,却反嫌裴注繁芜,《文献通考》一九一引叶适的话,竟说裴注是“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馀”。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序言,其文说:“因为陈寿见到的史料有限,所以三书的内容还不够充实。裴松之所以要给它作注,也是要补救这个缺陷”。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两者已经融为一体。目前,史学界对注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但还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一部书的个别研究。试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放在时代背景下,从注书的背景、方法和所引书目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其史料主要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中的《江表传》,司马光在尊重史事的基础上,对语言、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文学化处理,语言凝练,情节故事化,人物形象鲜明,使记事和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传记文本。《孙权劝学》虽是《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的一个记事传人小片段,但也反映出了《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三国志》裴氏“臣松之”注例进行研究,梳理出十八种形式,反映裴松之注书的灵活。另对前人讥评裴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等不当之论提出批驳,并揭橥裴氏“臣松之”注例具有折中异载、疑者存疑、以“理”之违合评论史实史料的特色,故裴松之对完善《三国志》和复原三国历史全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18.
裴松之注《三国志》究意引用了多少种书?讫无定论,据两种有权威的说法看来,差距颇大。一是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裴松之三国志注”条中说:“今按松之所引书,凡[百]五十余种”。二是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出版说明”中说:“裴注引用的魏晋人著作(按:其意为主要是魏晋人著作,有少量的前人著作。),多到二百十种。”  相似文献   

19.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黎虎孙权通辽东一事,历来为史家所诟病。裴松之认为“此役也,非惟暗塞,实为无道”。表现了孙权的“愎谏”和“昏虐”(《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以下凡引《三国志》者均不注书名)。后世学者也往往以“刚愎自用”评论此事。近年来肯定孙权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0.
晋陈寿作<三国志>的一百多年以后,南朝宋文帝即命史官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少有对陈寿原作的校勘、训诂,而多是从史料补阙与辩疑的角度对陈寿原文进行了扩充.比较陈寿、裴松之所选史料的不同,从人物语言描写、神异之事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两者实际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的两种不同叙事特质.由此,可以说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不同实际体现了魏晋六朝时期文史分流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