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美作家审美内向化有其社会、思想和审美的深刻根源;作为20世纪的文学主潮,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家的审美视角都表现了这一特点;作家审美视角的内向化,打破了传统文学封闭结构,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和力度。  相似文献   

2.
南宋文化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其优雅、婉美而精细的艺术形态,以及追求诗意的审美品格对杭州籍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杭州籍现当代作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南宋文化的审美因子.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解读障碍,一方面妨碍着作家完整地传达出具有一定艺术意味的审美信息,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但在另一方面,是为读者的审美想象留下了施展身手的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在文学活动中,与作家通过作品进行文学对话。  相似文献   

4.
情感姿态关涉作家的审美经验,情感姿态的不同必然会影响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而导致文本叙事方式的差异性。贵州仡佬族女作家肖勤的小说创作展现出对乡土固守与焦虑的情感姿态,叙事方式体现出苦难化和伦理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体折射着作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因素。创作主体的气质对其作品的文体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家反映生活,实际上是表达对人生的看法,而作家笔下的文体也总是其人生观的一种折射;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与文体也总是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文体是由主体主观的独特的思想个性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通常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因而,从根本上说,文体不单是语言技巧的运用问题和表达方式的特色问题,而是主体思想、性格、气质、心理、精神个性等因素的显现或标志。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美学中存在"天""地""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指向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基础、审美见解。作家的审美理想需以敬畏之心坚守,以遵循天性的文学态度去维护;作家的审美基础来源于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而文化寻根和地域化写作是两种突出的表现;作家的审美见解,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命题相关,与"为天地立人心"的文学写作宗旨相关,而以人类的命运为核心的人类学写作也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7.
古代作家的创作风格的生成,与外界客观因素有关,其中更与地域文化有关。地域文化对古代作家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影响着古代作家的心灵世界,地理生态环境影响着古代作家的审美个性,地域文化的繁荣程度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8.
<正> 文学的审美属性是什么?从写作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一旦进入作家的审美视野,经过作家的审美判断,准确地思辨与把握审美对象的美丑、善恶本质属性,并在整个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使之获得审美价值。根据这种审美思考,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文学的审美属性,就是审美对象的美丑、善恶本质属性。文学的这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学作品常见样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和作家生活的不同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说明了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从作品和作家角度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蕴,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读者意识”与审美发现——文艺活动审美发现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创作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具有“读者意识”的艺术家总是以读者的审美期待、审美评判、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作为触发自己创作的最初契机和实现创作意图的可靠指归;读者的审美发现则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应有的审美能力对作家作品作出特有的体认和把握。而情感作为双向交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作家和读者共振共鸣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作家的审美理想往往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对客观现实和艺术美的追求。研究作家的审美理想,对于分析作家的世界观乃至进一步评价他的作品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蒲松龄的审美理想是什么?他没有专题论述,不过,我们不妨先看看他的与此有关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李一 《中国研究生》2012,(11):19-21
原乡形象是指作家们创造或想象的原乡面貌和审美形象,含有审美、文化、生命等多种意味,对原乡形象的呈现也成为文学的一种自觉使命。从五四以来,鲁迅对故乡的抒写,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派作家沈从文、废名等缅怀故乡的淳朴秀丽;从80年代寻根文学对原乡的追逐,到台湾及海外华人笔下想象各异的原乡,作家们以其独特的方式描摹或想象着原乡,绵延着最具审美特色和人生观照的原乡情  相似文献   

14.
作家的艺术个性是作家社会审美理想的个性差异在作品中的特殊表现;是作家的气质、才能、艺术修养及世界观在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一个作家只有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才可能具有无限丰富的艺术魅力,他个人主观方面的艺术空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家只有对客观现实作出他所特有的独创性发现,他的作品才会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 作家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二是指作家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本文的目的就是侧重于对张承志的小说的艺术个性的特殊表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主义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来说处于边缘的地位,他们有着不同于左翼作家的审美追求与创作特色,他们在左翼文学的攻击下艰难地捍卫着自己心灵的园地。自由主义作家们对于人生秉持着独特的悲情体验,这种体验对他们的审美与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思想"的论争,在新世纪文坛方兴未艾。文学所需的思想,既应复杂而深广,又应独特而新颖,更需经过审美转化:复杂与深广,要求作家不断深入挖掘题材;而独特与新颖,则要求作家形成个性化的社会人生感悟,对既定思想保持必要质疑;至于审美转化,则要求作家努力促成思想的情感化、形象化和形式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文学具有审美实用性和审美超越性两种属性,二者伴随着人类征服客观世界的程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终达到有机的融合。山西第一代和第二代作家的创作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一般仅停留在审美实用性层面上,第三代及其以后作家的创作在新的历史背景上具有了更多的审美超越性,并出现了审美实用性与审美超越性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陕西人的民间信仰活动具有多神崇拜、多元祈求和人情化表现的特点。它对生活于民间的陕西作家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陕西作家对文学的喜爱与投入,犹如宗教信徒般的坚定和执著。他们从自然和民间的肉身化的生存精神中体验、汲取审美超越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神性与诗情熔铸的救世偶像的创造,寄托他们的悲悯情怀,实现审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在整体观照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础上,认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思想、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东北作家群在创作时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的记录者,传承者。指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粗犷雄强的绿林文化是东北作家群民俗生活场域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之所以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别具一格,原因有许多,汪曾祺独特的审美倾向是其重要方面.审美倾向既与作家的个人审美经验有关,又与作家的人格范型、人格境界紧密相连,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通过作家塑造的各种文学形象体现或折射出来的,表现了作家对某种理想的艺术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此观照汪曾祺小说,平实美、和谐美、淡化美三种审美倾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