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成为高等教育向国际化迈进的一种新举措。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海外柔性引进人才在高等学校新兴专业教学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武涛  杨勇 《文教资料》2006,(35):6-7
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重点阐述了高校引进人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开展高校引进人才智库研究,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学科和机构间的有效联动。文章以学科布局、机构合作、科研产出以及期刊源分析为视角,以西部某高校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相关政策为例,利用文献计量法、履历分析法等方法,挖掘现行政策对推动引进人才提升文献绩效的作用,探析引进人才对学科发展与机构合作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公立高校引进人才、兴建新校区等所需巨额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相对于高校的还贷能力,其贷款金额巨大,从而带来了潜在的信贷风险。本文对公立高校信贷的金融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关于规避和化解高校信贷风险的切实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院校认识到人才对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才引进是高校发展的战略,亦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工作力度。本文通过多层面分析了人文关怀在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师资管理已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这是客观现实。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师资管理方面的改革实践,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需要我们认清和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向。本文着眼于高校师资管理的基本环节,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师资管理的五大基本趋向。一、师资引进趋向合同化管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人才市场的形成。人才市场通过供求关系调节人才流动的向量(流量与流向)。这种供求关系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校  相似文献   

7.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之际,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适应新体制的新模式,完善合同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推行合同化管理的必要性 1.1 推行合同化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化改革使高校后勤逐步融入社会市场。作为市场主体的后勤实体、公司、集团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并遵循  相似文献   

8.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各类后勤实体必然要走向市场,对这些后勤实体推行合同化管理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是后勤管理的最佳模式.目前在合同化管理中存在市场经济原则在高校后勤异化、合同化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9.
认真学习、贯彻《高等教育法》,对推动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结合中山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只有不断深化校内体制改革,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近两年来,针对条块分割、人力物力分散和浪费、基础学科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我校进行了一系列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在引进人才、优化学科组合、课程的建设、院系和学科的布局设置、发展校办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调整,努力使之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学校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不…  相似文献   

10.
摆正高校人才进与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间的人才流动是近年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人才流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几点原因,阐述了人才流动的涵义和意义,提出了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人出入的关系,使人才能够在其合格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柔性管理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激发和调动高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教师的科研潜能,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与效益。为实现高校科研的柔性化管理,需要树立科研管理柔性化的新观念,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放眼长远、坚持不懈,构筑柔性化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运用合同化管理实现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人才管理和开发机制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山西省高校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管理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进行创新研究。情大于法,“好人主义”大于以法治校,是当前高校机制改革创新的最大障碍。只有建立创新人才管理和开发机制,才能引进人才,搞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在不断壮大,进一步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全方位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文章以H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对H大学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深入推动业财融合、加强数据要素流通和共享平台建设、引进人才队伍培育和优化业务流程的保障措施,以期能为其他同类高校财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心是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并保证其高效运行。在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管太多”的情况,既有失责,更有僭越,后者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过程检查、课程考核等教学工作管理环节。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僭越可能抑制教学单位和教师的创造性,造成教学质量管理的异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原则是遵循质量管理一般原则,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在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主要是基于可靠研究基础去倡导和引导有效教学,而不是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高校人才引进战略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引进人才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但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存在着稳定与流动、所有与所用、引进与培养、“外才”与“内才”、成本与效益等矛盾,只有树立大人才观,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当下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理论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者。质量来自于管理,高等教育质量来自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只有着眼于管理对象特殊性的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地方高校约占高校总数的70%,多为“扩招”后升格而来。这些高校是特定历史的产物,管理环境具有局域性,因此对它们的管理必然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创新驱动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式日益严峻,而如何根据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逻辑进程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则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逻辑进程进行简要探究,理清高校设置管理发展脉络,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对分类设置挂历制度建构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优化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结构,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新公共管理与高校教师聘任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新卓 《教育科学》2007,23(5):33-37
中国新公共管理取向的社会治理范式变革是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社会背景。教师聘任制是高校应对经费短缺、教育资源竞争的压力和提高教师产出而做出的制度选择。它一方面迎合了高校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剧了高校教师的"临时工化"、高校的企业化。这就需要对新公共管理与高等教育理念、聘任制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之间的契合性进行反思。面对市场化的社会现实,中国高等教育应当反思式而不是镜式反映现实,应当超越性而不是跟踪性地适应现实,应当以符合高等教育自身逻辑的方式而不是以异化的方式应对外部冲击。  相似文献   

19.
高校要创建自由、公正与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构筑了我国部分高校的“航空母舰”,较大限度地发挥我国高校的人力与财力资源,使得学科优势互补,做到教学、科研与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办事机构,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盛事。如果将这一重大举措比做部分高校硬环境得以较大改善的话,那么建立高质量的高校软环境也应提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校的软环境涉及许多方面,如加大资金的投入、更新设施、引进人才及大幅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待遇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没有大量拥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就不会有…  相似文献   

20.
质量管理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和治本之策,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对其兴起与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针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概念分歧、主体失位、质量标准价值错位、宏观建构泛滥而微观建构缺乏、精神文化缺位、独立多方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动态化和特色化发展、重视微观因素管理和建设高校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确立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等建议,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