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死我了,刚学完生字“染”,许多学生就把其中的“九”字写成了“丸”。镜头一:我把“染”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出学生的错误,让他们说结构、字形、笔画,强化记忆,可是在第二次作业中仍有人写错。镜头二:我改变方法,先让几名学生板演,后让其他学生判断、讨论纠错。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染”字,并说:“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如何记牢这个字?”“一根木头托住九斤水。”一个男孩大声说。我心头一震,好主意,我带头为他鼓掌。接下来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自编字谜:“一根木头放在水里九天,才能染上色。”……没有机械的抄写,没有严厉的惩…  相似文献   

2.
杨维斯 《辽宁教育》2004,(10):36-3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不例外,没有丰富扎实的语言根底,同样不能产生成功的作文。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我找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壤———“班级金三角”。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方沃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一、黑板一角我所教的班级黑板向来是“缺少”一角的,这一角被我“侵占”去专门用作展览好词佳句,而写好词佳句的任务,是由全班学生轮流完成的。每天早晨,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其他同学抄下去。实际上,即便不抄,单是看黑板的时候不经意地扫几眼,一天下来,也会把这几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在学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课文中的新词,突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是哪个字啊?”“‘遥远’的‘遥’。”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遥’字的第二横应该长一些,可是您没写出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  相似文献   

4.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上的一节作文讲评课,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我布置了一篇题为《妈妈出门之前》的习作,叫学生回去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几天之后,我把学生的习作收了上来,我认真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力图发现每一篇作文的优点,尤其是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学生,我就会更加注意,哪怕是这个学生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用得精彩,我也会留心记录下来,并且把它们抄写在大白纸上。那天讲评时,我满脸笑容地对学生说:“你们的进步真快!这是因为你们在课前认真观察了妈妈每次出门之前是怎样进行梳洗打扮的,而且认真听了老师的指导,自己又努力去写。这次作文,就连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同学也写得不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说着,我把事先抄写好大字的白纸贴在了黑板上。上面的内容有很多是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学生的佳段佳句:  相似文献   

6.
期末临近考试,我改变了以往的考前说教,而是拿起一支粉笔对学生说:“老师要画一幅画,作为考试时的礼物送给你们。”说完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两只大大的眼睛,并在眼睛里写上“徐老师”三个字。画毕问:“你们喜欢这礼物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学生说:“我喜欢,老师送给我们的礼物是要我们睁大眼睛看清题目。”另一个学生说:“老师的礼物是要我们睁大眼睛仔细检查,不要写错。”我接着说:“老师虽然不能监考,但我把两只大眼睛留在黑板上,看着你们考试,看谁认真仔细,好吗?”“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稚气的声音。考试完毕,试卷批下来,效果十分好,…  相似文献   

7.
日本福岛大学附中三年级运用阅读提问式进行作文指导,效果较好。例如上“描写”的作文课时,教师不是先讲述什么是描写,如何描写,而是先让学生建立对“描写”的感性认识。课前,教师印发了本班一个学生写的题为《哥哥》的作文初稿和第二稿,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附上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提问与回答,使学生掌握描写的方法。 A 哥哥 (初稿) 我有一个在高中三年级学习的哥哥。现在,大学招生考试迫近了,他正在拼命地准备功课。作为一名考生,每天他学习到很晚。这还不算,自己平时的爱好一点也不敢去满足,真够可怜的!看到他这个样  相似文献   

8.
课堂历险记     
5月,杨柳吐绿,杏花怒放。我应邀到本市一所乡中心小学上作文观摩课,上的课题是“猜谜作文”。上课了,我向学生交待完教学内容和要求后,出示了这样一条谜语:“有个字,生得怪,六张嘴,两只角。”没想到学生猜了好半天也不着边际,我有点儿急了,随手拿起一本《新华字典》晃了晃。经我这么一“点”,一个学生说出了“典”字。我随即把“典”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兴奋地说:“猜中了!猜中了!”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糊涂,如下围棋突然昏着一样,竟也认为猜中了,就在“典”字旁边打了个大大的对号。学生们一片欢腾。正当我想松一口气…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了,纵观许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走的老路,作文课上,教师在黑板上写一题目,学生生编硬造五、六百字,老师批阅一下,几年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什么提高,甚至有的大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那么,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几年来,我一直着力探索科学的作文批改方法,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激发自改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修改作文的兴趣,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我常常在讲读教学中,穿插“练字”、“换字”、文章描写等内容,还在课堂上常讲有关“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故事。如王安石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僧推月下门”中…  相似文献   

11.
字的故事     
邵雯可 《师道》2006,(8):43-43
每个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勤逊文学社”的活动课,因为上周我要参加在本校举行的“金鳌论坛”,所以活动课没上成。今天就给学生补上吧!我一边将学生的作文本子发给他们,一边想着今天该围绕什么主题写。有了,前些日子我在《成才之路》上发表过几篇《字的故事》,何不让我这些“勤逊”文学社的弟子们也来写写?主意打定,我先拿粉笔在黑板上潇洒地写上一个“强”字,并开始了我的介绍。其实就是把我发表在《成才之路》的那篇压缩了一下——从前,有一个猎人带着一张“弓”去打猎,他在森林里发现一只大“虫”(古人把老虎称呼为大虫),连忙拈弓搭箭…  相似文献   

12.
<正>"老师,有人来捣乱。"星期一,我刚一进教室,班长便冲到我面前,指着黑板上的字对我说。只见黑板上写着:"王老师,我想您!"我仔细端详着这几个极富个性的字,这字体好熟悉。对!这是上届学生张明的字!字旁还有点点血迹,我推测是他在翻墙头、爬窗户时不小心擦伤了手。提起张明,他是一个令几任班主任都头疼的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巾全作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上的“自山”,着眼于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只有当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开拓,变得越来越活泼与境密.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更好地发展起来。”首先,正确理解名人名作,指导学生模仿练笔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目的在于扶植、培养学生的认识、创造能力,引导他们去创设新的意境,寻找、挖掘新的内容。《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虽然作者笔下没有一个“热”字,但细致、形象的描写却给人一种酷热难耐的强列成仇我计学牛仔细琢磨,耐心品味,以“冷”为…  相似文献   

14.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是《燕子》(第八册)一文中描写燕子停歇时美姿的句子。此句主要描写静态的远景。“痕”字更是逼真地写出了远景中电线若有若无的样子。那么,教学时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痕”字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在默读中发现问题 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然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什么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不一样?”这时,学生们个个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一字一词地仔细阅读起来。一会儿,不少学生举手表示发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随笔     
我碰过这样的“钉子”:有一次,我检查一个学生的作文是否重抄,不料打开本子一看,这个学生在我的批语旁边写了两个字:“你呢?”我一时不得其解。我的批语最后一句是“字迹潦草,重抄一遍,把字写端正。”我仔细揣摸了一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学生的意思:“老师的字不也潦草吗?”我顿时感到刺芒在背,十分内疚。  相似文献   

16.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喜欢听公开课。因为公开课是集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学科智慧的课。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我喜欢关注公开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琢磨公开课上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关注多了,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对公开课上大多数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7.
从于永正老师的课中从专家的报告及评课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时时处处想着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教学完课文之后,练习写字时,于老师这样说:“现在,我找一个同学,请他把我们班的书法家找出来,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字。”话语不多,也很朴实,但语言亲切,暗含着鼓励。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写完字之后,于老师又对学生写的字进行仔细、认真、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一点,让所有听课的教师…  相似文献   

18.
年在小学四年级试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找“秘密”,记课堂。我事先在小黑板上用“1”至“9”几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一只大母鸡。上课了,我把小黑板一挂出来,几十双眼睛一齐投向黑板,平淡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我说:  相似文献   

19.
把不字去掉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里的老师都会实行一种做法,那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三个字“我不能”。写完这三个字,老师会回过头去问孩子们:“我们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了。黑板上只剩下了一个“我能”。我能什么,是什么都能,没有“不”字。没有不能。我都能,这就是美国人的意识。于是,一个强大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我能”。  相似文献   

20.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