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又是一节阅读课,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篇名为《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的文章。文中主要讲:“我”上中学时,“老校长”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同学们“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最后,“老校长”使“我们”明白了“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像往常一样,读完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后进生的发言尤其多。从那发自肺腑的话语之中,分明折射出了他们对自己能够绽放成美丽花朵的渴望和信心。我耐心听着,心中充满了满足,暗下决心一定要耐心培育每一棵“草”,等待每一棵“草”的绽放。  相似文献   

2.
“草”和“奶”牛,吃进去的是草,而流出来的是洁白醇濃的奶汁。魯迅先生有过一句名言:“我吃的是草,而挤出来的是奶,是血!”由此,我想到了教师看参考书的问题。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谁不希望有一套完备的参考资料或一本适用的参考书呢!然而,是不是有了好的参考资料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如果能够这样,那就用不着这许多教师,大可以利用留声机,录音片进行教学了。也有些教师,上课几乎是照参考资料背的,而学生却不感兴趣。原因在哪里呢?我想,主要的恐怕还是这只是“草”而不是“奶”的原故。我这里说“草”,并不涉及这些参考资料的内容或质量。而是说,参考资料再好,它只是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研究成果或工作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都只能算是“草”对于“牛”的关系。参考资料不妨多看,材料不怕掌握得多,但一定  相似文献   

3.
宋版薛涛《朱槿花》诗第二句“司蒡芙蓉草録云”,历来学者认为难解.有些学者经过数十年研究后认定:“司蒡”是“同蒂”的误刻;“草録”是“叶绿”的误刻,故应改订.我们发现他们改订后的“同蒂芙蓉叶绿云”并无科学根据.又经过对司、蒡、草、録四字的逐一考释,证明宋刻原文“司蒡芙蓉草録云”完全可以解读;从而全诗也能够得到合理解释.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误刻”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案例案例一 《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一教师这样引导感受: 师: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生:为什么绿色的小草在远处能够看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了呢?  相似文献   

5.
翠绿的“革命草”尽管能作为养猪的青饲料,可很多农民却诅咒它是“魔鬼草”、“反革命草”。有些年老的农民见了它就懊悔:“当年真是‘引狼入室’啊。”“革命草”为何物?为什么会被美其名曰“革命草”?如今人们为什么要忿恨它、诅咒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专题调查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过程概括为“一看三访两综合”。具体内容和安排是:1.夏秋季节去农村现场考察,看看“革命草”生长蔓延现状和农民们与它顽强抗争的情景。2.寻访县农业局植保检疫站和环保局生态监测站的专家们,弄清“革命草”的“身份…  相似文献   

6.
“草马”的“草”为何指家禽、家畜的“雌性”?曾良先生认为是“草”通“槽”。本文以为“草”指雌性,是由于“草”在性质、特征上,与“雌性”有诸多相似的缘故,它源于词义的引申。  相似文献   

7.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8.
墨丽 《作文》2024,(2):20-22
<正>大自然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可爱的小草。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和小草相关的字。“草”的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并排而生的两株小草,简化后,写作“艸”。今天的“草”字,其实是另外一个字“皂”,篆文写作“■”。“皂”的造字本义是指橡子,橡树的果实。后来,人们用“草”字代替“艸”字,草的本义就消失了。甲骨文中,草字还写作“■”,这是一株小草的样子,简化后写作“屮”。“屮”的造字本义是指小草刚刚长出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游戏规则】先选择12位男女学生(男女各半)当“风”,男女相间紧挨着站成一圈,面都朝里,左腿向前弓,右腿向后蹬,双臂向前伸出,微屈,手掌直立,掌心向前。再另选一名同学(男女不限)当“草”,站在圈子中央,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身体站直。游戏开始时,“草”闭上眼睛,大声说:“我叫×××,大家都准备好了吗?”“风”们大声答道:“准备好了!”“准备好了,我就倒了!”“倒吧!”于是“草”直挺挺地慢慢向后倒去,“草”后面的“风”马上将他托住,轻轻地将“草”向旁边的“风”推去,下一个“风”接住后又轻轻地将“草”推…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决定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地位。但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能够将毕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成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师德建设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使师德水平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养草娃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在花鸟市场里给我买了一个“草娃”,并嘱咐我好好地照料它。草娃是一种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外形非常可爱。草娃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圆的,甚至连身子也是圆的。我把草娃放在我的卧室的窗台上。每隔一天给它浇一次水。在阳光的照耀下,草娃的头上稀稀地长出了几根嫩绿的“头发”,跟刚出生的小婴儿的头发差不多。我连忙把妈妈叫来让她看。妈妈看了后,表扬了我,我就更加精心地照料起草娃来。过了几个星期,草娃的“头发”越来越密,渐渐地变成了翠绿色。它已经是个“大人”了。又过了几个礼拜后,草娃“老了”,翠绿色的“头发…  相似文献   

12.
对《旅夜书怀》的解读,历来似无异议,尤其首句“,细草微风岸”,即“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唐诗鉴赏辞典》第56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这样理解未免笼统,且与杜甫的命意不合。“细草微风岸”当如何读?是“细草+微风+岸”,还是“细草+微+风岸”?“微”是修饰风,还是修饰细草?此中大有讲究。习惯性思维,当然是“细草+微风+岸”,三个名词,三个意象,组接在一起,有电影蒙太奇之妙。古诗词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均属此类。但这样解释至少有两点难以说通。其一“,细草+微风+岸”,是美景,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3.
    
“草”这一自然界里最娇弱的植物,现在正以蓬勃生机茁壮地成长。纵观2009年各类媒体。从个性签名到购物论坛,随处可见“长草”“拔草”“种草”“长草族”等词汇,且毫无争议地成为各大报刊、网站中的“新宠”:  相似文献   

14.
草——这个让我打心底充满敬意的家族。其实我们现在食用的稻麦豆菜原本也都是草。人类选择了几种“可教”之草加以驯化,才有了农业。它们一经人类调教,也就脱离草籍,不再称“草”。而把那些野性不改,久驯不化,不甘为我所用的顽璞物种,一概地轻蔑为“草”。其实这种野性当中,自有一种顽强保持自我的风骨,一种不肯寻求庇护的自主,一种不甘  相似文献   

15.
诗作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这种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常常见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有不少诗句就是倒装句,现择取几例,仅供教学时参考: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遥看”之前。译为现代汉语是:远看嫩草呈现绿色,近看却好像没有。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这样一倒装,不仅强调了“愁”的“新”,而且调和了诗句的音…  相似文献   

16.
“牛吃草问题”也称“牛顿问题”,这类问题看起来麻烦,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求出“草”每天的生长量,再求出“草场”上原有的“草”量就不难解决了。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欢乐的家     
我有一个幸福美满、充满欢乐的家。妈妈属猴,自称“美猴王”,我和爸爸一个属兔,一个属羊,都称自己是“草中王”。我这只“羊”是早晨九点多钟出生的,爸爸老逗我,说我是只啃草“羊”,我可不愿意啃草,我要做一只“知识羊”。妈妈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光啃“草”有什么用呀?所以不知不觉地我变成了“小书迷”。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刚进门,我就看见书桌上放着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我欢喜得不得了,就坐下来尽情“啃”书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听见厨房里“美猴王”妈妈一声令下:“开饭了!”话音刚落,“兔”爸爸便来“捉”我,我正遨游在故事的…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野炊     
“哎,快点,我这边没草了,火要灭了,快捧点儿草来。”“哎,来了,来了。”小表弟抱寿一大捆草,乐颠乐颠地跑来了,我赶忙接过草,往“锅下”塞点,又拿起硬纸板扇风,以助火势。在我拼了命的精心呵护下,锅里的水终于起了小泡泡,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又没了动静,我急得汗直往下掉,伸手  相似文献   

19.
幸运草     
小兔子病了,病得很重很重,医生说,小兔子的病恐怕治不好了。朋友们都很伤心。可是小狗说:“伤心有什么用?我去找幸运草。奶奶说,幸运草能开出会唱歌的七色花,带给我们健康和幸福。”“那,幸运草在哪儿呢?”小兔子问。“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小狗出发了,他走了整...  相似文献   

20.
牛吃草     
《新作文》2006,(11)
向美术老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生:“牛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什么?”牛吃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