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味,指散文的艺术意趣和情味,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这是文学艺术性所要求的。宋代张戒说:“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就是说散文没有意趣、情味,就像山没有烟云,春天没有草和树一样,就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了。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语言,看似脱口而出,朴素自然,不加雕饰,但如果细细品味,就可以发现其蕴含的美质.  相似文献   

3.
易代的尴尬文化氛围,俯仰悲欢的人生经历,铸就了笠翁多维的思想层面。笠翁以豪迈的胸襟筑就高昂格调,以真实的情感言说清新自然,以明净的语言打造流美疏秀,展示一种俊爽飘逸的风姿,其散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言说着太白文风;同时,又因洞察了世事的艰险,在生活的淘洗中领会出了对待现实的睿智手段,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作文,在游戏中消解才不为人所识的无奈、生活不如意的感慨、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其散文亦流淌着曼倩的聪慧,交织着"高"与"谐"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不仅仅只是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常态,更要将阅读教学与美学理念有机结合,运用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去咀嚼、品味与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寻踪语言的精准传神,寻踪构思的新颖合理,寻踪立意的高远隽永。  相似文献   

5.
细品毛泽东的诗词呈现出的主体形象有三种:伟人、斗士与儿童。这与斯诺所描述的毛泽东的个怀人格恰好吻合。这三者是那样有机地统一于一体,以致于缺一就不能组成完整的毛泽东形象。有关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文章,更多地注意到了毛泽尔诗词的前两种主体形象,对最后一种很少论及或三言言两语一带而过,这样就漏说了毛泽东诗词的一个重要审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叙事散文带有小说意味,原因在于对话的组织、心理的描述、细节的呈现这些小说中尤为重要的表述手段,在其叙事散文中得到了非同寻常的重视。萧红这样经营她的散文创作,与她追求表述方式的充分自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从题目来看是一篇咏物散文,写的是一年冬天上海西郊一所医院的院子里一枝腊梅盛开了,给住院病人带来了莫大的喜悦。作者恰好是住院病人中的一员,记录了围绕腊梅发生的动人故事。咏腊梅是这篇文章中的明线,其实文章中还巧妙地穿插了一条暗线,那就是赞美护士的美好的心灵。腊梅的美和护士的心灵美交相辉映,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情思内核。作者对明线采用详写,用细致入微的工笔描绘腊梅树的枝干形状、花朵乃至每一片花瓣的色彩、质地、在不同光线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姿态及其沁人肺腑的清香。这株腊梅成为全院病人关注的焦点,为沉闷的住院生…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游记体散文,作者巧妙地沿用了议论文的某些表现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第一段开篇便是立论。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而作者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一不同凡响的立论,很能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追下去求索答案。接下去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对此,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清楚。作者选择了几个比较项目:从时间上看,长城修建要比都江堰晚数十年;从规模上看,都江堰看起来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  相似文献   

9.
<正>作家简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相似文献   

10.
毕淑敏的散文能通过色彩、声音、韵律、特定的语调.以及叙述时空的设计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又与精心选择的生活画面、感情的抒发方式等紧密相连,形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意象。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写的是游览希腊纳夫里亚海滨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文章中对海滨的山、山上的古建筑只作简略的描写,差不多只是一笔带过,而把主要篇幅用来写海岸边钓鱼和闲坐的人,并从这一现象入手,对希腊文明的重要特征加以剖析,又将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做了一番横向比较。见微知著,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透过海边钓鱼、闲坐、看海的希腊人所构成的这样一道风景,总结出了希腊人性格的成因,即:“希腊悲剧训练了人们崇高的痛苦意识,而高度的理性精神又使这些痛苦单纯明晰、合乎逻辑。”最后得出了令人信服而顺理成章的结论“: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  相似文献   

12.
《哀希腊》记录了作者首次游历希腊时的感慨。这篇文章采用了欲擒先纵、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让正面文章反面做。作者一开头就指出:作为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在他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我从前游历欧洲总是把希腊让开,只从罗马看起,因为希腊这个开头对我太神圣,不想轻易踏入”。或许是由于期望值太高,下了飞机,对希腊的第一印象就令作者非常失望,“雅典机场显得过于狭小和陈旧,尤其是海关和出口处,像一个小城市的汽车站,这与雅典的千古美名差距太大了。……出了机场仍然不习惯,无法把眼前的一切与希腊联系起来”。当作者来到爱琴海边时,一把…  相似文献   

13.
这篇日记写的是游历约旦沙漠深处的“玫瑰色的城堡”佩特拉时的情景与感受。佩特拉美得神奇,却缺少文字,对它的历史,人们只能猜测和想像。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应当关注隐蔽文明,处于这种形态的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比显形文明更多,而人们对文明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字记载上,由此造成的恶果是“用几个既定的概念,对古今文明现象定框划线、削足适履,伤害了文明生态的多元性和天然性”。这篇文章吸引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还在于结构上的跌宕起伏、曲径通幽。佩特拉是一座梦幻般美丽的城郭,包裹它的崇山自沙地和沙丘上拔地而起,气势磅…  相似文献   

14.
阳关地处西北边陲,作者不辞辛劳去寻阳关,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读者看到,作者是带着“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这个问题,前去求索答案的。作者在寻访阳关过程中,以中国历史为价值坐标,去观照、衡量唐朝以来的各种文化现象。作者以诗画皆称一绝的王维为范例,展示了唐人风范: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唐人的造像形体健美,目光平静,神采自信。作者指出,遗憾的是“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遗憾呢?作者的结论可谓一语中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5.
《废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浸透了作者复杂而丰沛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不长的篇幅中包孕了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深沉思索。瓦砾碎砖,断壁残垣,荒凉的废墟使作者联想到历史的演进轨迹。在作者看来,“废墟昭示着沧桑”,记载着人类奋斗进程中的失败与失落;失败并非终点,它也是起点,是过程,是进化的长链中的环扣。在作者眼里,废墟不是文明的归宿,而是现代文明脱胎而出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畅游敦煌县境内的鸣沙山、月牙泉时的情景及感悟。文章前半段写登鸣沙山时的艰难和抵达顶端后领略到的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后半段写站在月牙泉边面对“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作者心中领悟到“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作者悟出了人生的哲理,整篇文章叙中有议,议中含情,情中寓理,充满了思辨色彩。攀登鸣沙山的过程异常艰辛,在艰辛的行程中作者并没有停止观察和思考。在攀爬时他发现:“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  相似文献   

17.
写于开罗旅馆的这篇日记,是作者对这些天旅途见闻所作的梳理。文章又讲述了凤凰卫视在千年之交组织的这次跋涉四万公里的“千禧之旅”的宗旨,即“用车轮去沟通几大人类文明,用电波来聚集各地华人视线,由报纸来推销广大群众一百天的兴趣,让世界来看看中国人如何把文化猜测变成了文化行为”。充满危难艰辛的旅程,使作者深切地体悟到:“文化以沟通为胜业,文化以传播为命脉。”“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作者是通过“行万里程”、作实地考察得出这一观点的。他通过对中华文明与埃及文…  相似文献   

18.
《家住龙华》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作品,从头到尾笼罩着一片沉重的悲剧氛围。作者用“生命的分裂”来形容中国知识分子所承受的超负荷的重压。即便是坚硬无比的钢铁,超出其极限的“金属疲劳”,也会导致损伤断裂,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读霍达的《国殇》,才读两页,作者的泪水便浸湿了书页。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事业心和奋不顾身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动。他们是那样无奈,“只好在敲门声和电话铃不会再响起的半夜,用凉水抹一把脸,开始翻开书籍、铺展文稿、拆阅来信……天色微明,过几个小时又得去开会、谈话。”文章中那位陈旭麓教授,“刚刚到外…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篇写希腊奥林匹亚的游记。整篇文章论说部分占了大半篇幅,但读起来却毫无学究气,议论、叙述、描写等手法交错,议论时侃侃而谈,观点鲜明但颇具锋芒;叙述时生动传神,描写时有声有色,看似轻描淡写而实质上举重若轻。文章第二自然段,首句是发自内心的议论:“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接着是一段夹叙述类描写,使读者对奥林匹亚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文势如行云流水,叙述语言优雅而不卖弄;“密树森森”、“清溪浅浅”等描写,使读者对密林、清溪有了形象化的印象。文章中有多种修饰手法的运用,用“苍老”修饰巨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