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 4月9日,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上海市育民中学揭牌。该馆于2006年建成,是目前国内唯一建立在普教系统的专业性的海洋鱼类标本馆。馆内收藏了从软骨鱼纲到硬骨鱼纲,共计85科300余种鱼类标本,形成了一个具有分类系统的海洋鱼类展示空间。  相似文献   

2.
《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位于上海市育民中学校园内,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收藏了350多种我国东海海洋鱼类以及部分其他海域和长江珍惜动物的标本,这为我校师生认识海洋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学校领导一向重视对海洋教育,从2010年开始我校就提出"海洋文化、人文育民"的教学理念,在学多学科中开展于海洋相关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下面是地理老师近年来经过自己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利用国家级科普基地《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的一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师每天都要批改作业。一般来说 ,凡是错的就打“ ” ,打“ ”后就让学生更正 ;如果再错 ,又再发下去再让学生更正……直到学生“更正正确”为止。我觉得这种批改作业的方法实在不可取 :1 作业本上只出现一个 (或几把 )“ ” ,学生更正时很难发现为什么错了 ,错在什么地方 ;2 学生只好一次又一次无的放矢地更正 ,教师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打个“ ” ,学生烦 ,教师也烦。 3 学生屡更不正 ,但为了老师给他更正后的题目打个“ ” ,没办法只好照抄别人的 ,其实最终错题仍得不到真正的更正。为了解决以上的弊端 ,近年来我在批改数学作业…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一种“大合唱”,有的老师似乎也很喜欢这种“大合唱”。即是:教师发问后,要求学生齐答;教师一次又一次地问,学生一声又一声地答。整个教室里老是回响着“对不对?”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很多开放性作业,在设计之初即缺乏深入思考,又疏于可行性研究,致使大量开放作业成了应景作业:一是成人专家化倾向严重。有位教师上完《碧螺春》后,布置了这样一道开放作业:请同学们搞一次茶文化研究,将研究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试想“,茶文化研究”,多大多深的一个课题,有多少专家学者终其一生也鲜有建树,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又如何能完成?单就这点来说,我们须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去设计开放作业。我们一旦不能做到“以学生为起点”,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替代,那么,设计出来的开放作业必因其理念的追求而被架空,其实际…  相似文献   

6.
袁建波 《湖北教育》2009,(12):61-61
“安静,安静——安静一点!”老师的声调一次高过一次,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硬。这样的场景,我一次又一次地碰见。但结果安静总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室又会嘈杂起来,于是老师再一次地维持纪律:“安静,安静——安静一点!”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老师几乎要愤怒了。在高压之下。教室里可以安静。但这只是表面的.也许,部分学生心里并没有静下来。  相似文献   

7.
张新华 《四川教育》2005,(10):23-23
目前的很多开放性作业,在设计之初即缺乏深入思考,又疏于可行性研究,致使大量开放作业成了应景作业:一是成人专家化倾向严重.有位教师上完《碧螺春》后,布置了这样一道开放作业:请同学们搞一次茶化研究,将研究成果以小论的形式展现出来.试想,“茶化研究”,多大多深的一个课题,有多少专家学终其一生也鲜有建树,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又如何能完成?单就这点来说,我们须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去设计开放作业.我们一旦不能做到“以学生为起点”,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替代,那么,设计出来的开放作业必因其理念的追求而被架空,其实际价值与理想状态就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一、变台下的“长时间演练”为“精心设计”。“长时间演练”既浪费了时间,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和体力,又耽误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学生不但学不到新知识,还很乏味地碍于校长、教师的情面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集中精力配合教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摧残”,试问哪个学生愿意这样做?如果指导者与教师一起,根据展示的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巧妙设计“铺垫”,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作好多方面的应变准备。这样可以把教师和学生从“演练”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电大工作者正在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并用于指导开放教育实践 ,本文就开放教育实践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谈几点体会。一、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开放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行多媒体教学 ,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 ,教师则从“讲师”变为“导师” ,作学…  相似文献   

10.
“平等对话,自然生成”的课堂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共同追求和呼唤的课堂情景。而如何让语文课堂生活化,真正成为拥有个性而又不失共性的“聊天室”,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开放话题如和煦的春风,平等对话是滋润的雨露,深入文本是沟通的虹桥,它们共同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开放话题,“聊”中盎然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牵引下,学生会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表达、创造的欲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话题情境,抛给学生开放的话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习《画杨桃》一文时,我举出一圆形纸片问:“…  相似文献   

11.
方淑霞 《教学随笔》2009,(11):21-22
【案例】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王老师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他的气愤无以复加,走到那个学生跟前,歇斯底里地喊:“拿出来,吃掉!”  相似文献   

12.
教育应该教会人思考,而不仅仅是知道“标准答案”。作为老师,您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猜答案,还是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开垦新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13.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王老师生放下手中的课本,“严肃”地走到那个学生跟前,那个学生惊恐不安,紧紧攥着那枝菊花,脸上写满了讨饶和委屈。  相似文献   

14.
一次,在实验区听课,一位青年教师讲完课后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老师又说。全班静悄悄的,一位学生的手稍稍伸了一下很快就缩了回去,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她温和地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孩子怯生生地站了起来,低声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学生大声点,一边走过去俯下身听,终于听清楚了,然后耐心地给这位同学又讲了一遍。  相似文献   

15.
采取开放动物标本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鉴定、制作标本,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三尺讲台前,我精心地去做一个智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巧妙地与数字结合起来,绘制了一幕幕令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学画面,勾勒出一次次专家同行眼中的“神来之笔”!我主张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让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数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教学中,我们提倡开放式教学法的运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合作机会,让学生好学、乐学。这样,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状态中,不断诞生新的价值。那么,在课堂中如何盘活资源,有所创新,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探索式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四个“开放”。一、教师要“开放”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有生命力,关键是教师的观念是不是开放。教师必须服从、服务于学,使学生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放”——更新观念,改变做法。首先,爱心”是“开放”的核心。教师要有一颗赤诚的心,爱学生,关心学生发展,以“爱”为出发点。其次,理解、尊重”是“开放”的基础。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思维个体,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可能为教师制造出“麻烦。”教师必须认识到,伤害一颗心是容易的,而振奋一颗心需要成百倍的努力。我们唯有尊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发展。最后,自身素质是教师“开放”的重要条件。自身素质高低制约着“开放”水平,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开放。二、学生要“开放”事物发展的根...  相似文献   

18.
《四川教育》2012,(5):3-3
他每年坚持上千万字的阅读,乐此不疲地将最富思想启迪的新书介绍给学生。 他将对“乌坎事件”“药家鑫案”“李刚门”等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引入语文课堂,试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意识。 他用心备课,想方设法让课堂生动活泼、自由开放,同时却又不愿意交教案,旗帜鲜明地给“赛教”泼冷水……  相似文献   

19.
高献辉 《江西教育》2003,(23):28-28
《背影》一文关于“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写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写望父买橘,“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接读父亲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背影。四次所写的流“泪”,虽都是动情所致,但特写的环境不同,流泪的含义不同,因而用词不同,彼此不能互换,更不能省却。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刻领会: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的“泪”…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教师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学生指出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地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任课老师虚心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