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背景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随即恢复了江西时期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手刻油印,印数很少;到1937年1月《红色中华》停刊,创办《新中华报》,两版三日刊;到1941年5月,中央决定将延  相似文献   

2.
《红色中华》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出版的一张非常有影响的报纸,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到四五万份.1982年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红色中华》合订本,其中虽有若干缺期,但却未见有重刊.而现有部分史料却证明,1934年秋至1936年春,《红色中华》曾分别在江西和陕北出版了若干刊期相同,内容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造成这段时期《红色中华》刊期重复的原因,是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由于消息闭塞,尚不知道留守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瞿秋白等同志曾继续出版过若干期《红色中华》,因而《红色中华》在陕北复刊时仍沿续了长征前在瑞金出版的期号.  相似文献   

3.
一阳 《军事记者》2011,(12):40-40
《新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1931年12月1日在江西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于1937年1月29日改为本名.一直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编辑部是在长征中随党中央迁至延安的。  相似文献   

4.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一个重要报纸.红军长征前,在江西瑞金出版;长征胜利后,在陕北复刊.一九三七年一月,在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改名为《新中华报》.当年《红色中华》的工作人员不多(编辑部和电台加在一起,通常只有十人左右),今天健在的更少.中共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任质斌同志,长征前后都在《红色中华》工作,担任编辑、秘书长.一九七九年底,他由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调任国务院文物管理局局长,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他交卸工作之际,我们访问了他.他热情地回答我们的问题,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下面是任质斌同志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和编辑党报党刊,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组织革命、推动革命事业发展,是他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创办、主编、编辑过《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红色中华》等党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6.
一、转轨变型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们的新闻事业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发展起来的,从《新青年》到《人民日报》,从红色中华通讯社到新华通讯社,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无不说明了这一点。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进城以  相似文献   

7.
廖承志(1908.9.25—1983.6.10)曾长期致力于外事和统战工作,为团结侨胞、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作为新闻工作领导者,尤其是在延安时期,曾参与陕北新华社和《解放》周刊的创办工作,在香港创办《华商报》等多种救亡报刊,担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却是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8.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科学内涵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就有了党的报刊,但其成熟阶段最早是延安时期。那个时期,全国范围创办了大型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全国性通讯社——新华社,属下还创办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各抗日根据地出版了各级党报。这个时期,毛泽东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路线、任务、工作方法、新闻文风、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其思想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作用和任务。毛泽东在1944年3月22日写的《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和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文献中强调,党主办和领导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等是党和人民的宣传工具,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的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党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她与1931年12月11日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1937年1月在延安改称新华社.1979年新华社经过调查和考证,向中央递交了报告,提出原来流行的新华社诞生于1937年4月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新华社的诞生时间应改为1931年11月7日其前身红中社成立之日.这个报告经中央批准后,新华社的诞生时间也由此正式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10.
翻开人民广播的创业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筹建人民无线电事业到领导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部署廷安台战斗转移到视察战火中的陕北台,从指导做好宣传工作到培育延安广播的优良传统……无一不凝聚着周恩来同志的心血,无一不闪耀着周恩来同志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廖承志(1908.9.25.~1983.6.10)曾长期致力于外事和统战工作,为团结侨胞、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作为新闻工作领导者,尤其是在延安时期,曾参与陕北新华社和《解放》周刊的创办工作、在香港创办《华商报》等多种救亡报刊,担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却是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批评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之一。早在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就指出:“党报必须是为着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毛泽东也认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①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一优良传统受到了左倾思潮的严重破坏。林彪、“四人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中央对新华社的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留下了大量关于新华社工作的指示、撰写的新闻作品和修改、审批的稿件。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日报     
《采.写.编》2008,(1):F0004-F0004
延安日报是中共延安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市唯一正式公开发行的报纸。延安日报前身是原中共陕北区党委的机关报—《群众日报》。1950年,在些基础上创办了延安地委机关报—《延安报》。文革期间曾停刊,1979年4月10日复刊,为四开四版周三刊,1992年改名为延安日报,四开四版周六刊,1998年改为对开四版,并实现了激光照排,编采网络化。  相似文献   

15.
1935年,中共中央跟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在延安寻找到了“家”,在陕北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对外传播工作走向成熟、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时期,党在对外传播工作机制方面日益完善,取得了古今中外鲜有的成效,成为中共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自1923年1月从苏联回国,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向导》、《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和《红色中华》等党的报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怎  相似文献   

17.
穆青同志是我们十分敬重的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是我国当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领导人和名记者。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重要讲话之际,举行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总结穆青同志几十年的新闻生涯和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好地肩负起新形势下党赋予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使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穆青同志16岁参加八路军,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进入延安鲁艺学习,1942年21岁时进入在延安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收日报》。  相似文献   

18.
本院新闻系编印了《中国广播史料选辑》(第一辑),大约七万余字,供内部教学和研究工作参考。《中国广播史料选辑》第一辑收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部分历史资料。内容有:一、中央有关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二、延安(陕北)台创建和发展的有关资料;三、延安(陕北)台编播工作的有关资料;四、对延安(陕北)台广播宣传的有关反映。附录中编入了延安(陕北)台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九年大事记。  相似文献   

19.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当晚,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并首次播发新闻,报道了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及有关文件。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用无线电台播发新闻的通讯社,它与同年12月11日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对外一般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也曾用过红中通讯社等名称。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向导》、《新青年》、《先锋》、《布尔塞维克》、《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刊物的创办与编撰,是中国共产党参加理论宣传工作最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学习的。一瞿秋白办刊的理论与思想主要集中在《“新青年”之新宣传》(1923年5月发表)、《“热血日报”发刊词》(1925年6月4日)、《谈谈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1932年3月1日)《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1933年8月)等文章中。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