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与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对此,历来的评价是:表现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这种评价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呢?本文以南京临时政府制定此种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2.
论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朱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月11、17、19日,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王宠惠三次发表对外宣言,急迫地吁求帝国主义列强予以外交承认。然而,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九十天里并投有...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学习中,细心的同学对《辛丑条约》的赔款问题产生了疑惑: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了.赔款还在继续吗?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中华民国建立后承认与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故而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积极谋求列强的外交支持和国际承认,以期巩固其统治和取得国际合法地位。但列强基于中国政局的错综复杂、在华权益得失权衡以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取舍等因素考虑,在给予南京国民政府的承认过程中也是复杂多变的。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脚步并未放缓,而根据清政府留学政策来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却违背了清朝政府的意图,转而参加救国的政治活动.20世纪初,日本大学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在籍学习.这些中国学生也投身于反抗列强侵略的民族运动和推翻已成为列强代理的清政府的革命运动中.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而诞生的中华民国,推进了政治制度变革,进行了司法改革,并开设了两院制国会.在这一过程中,从以讲授法律学和政治学为主的日本大学毕业的部分留学生,活跃于中华民国初期的司法界及国会中,对中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必修2几种版本的教科书关于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叙述,几乎一致。在分析出现原因时都表述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同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对结束原因则归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了领事裁判权制度.领事裁判权在西方列强所掠取的各种权益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保障列强各种特权的基础.在意识到领事裁判权的危害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制度一直是近代中国废约运动的中心内容.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在民间废约运动的推动下,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自巴黎和会到太平洋战争,终于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要真正成为独立强国,还须长期的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的理论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但我党"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共承认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接受国民政府指导,并将其改称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而国民政府也于1937年9月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华民国的旗帜下,国统区实行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而在中共的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制度,这标志着"一国两制"实践的成功。可以说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9.
1840年.列强的一声炮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外力的迫使与内力的抗争中开始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的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现代化步伐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从曲折、徘徊走向稳健、踏实,并开始一步步富有成效的迈进。  相似文献   

10.
正租界是列强侵华的产物,它起初是在鸦片战争后作为列强在华的居留地出现的。但随着列强的逐步扩张,租界变成一个西方势力侵华的桥头堡和基地。我们在认识到它是罪恶的渊薮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它也是我们窥视西方文明的橱窗。在这里,中西方文化斗争、融合,是整个中国与西方世界在理念、观点、制度等方面斗争、融合、吸收的缩影。所以列强在租界建立的司法制度,即领事会审制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体现了列强对我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犯,但同时,我  相似文献   

11.
英国与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中,英国等列强为了操纵未来的中国政治,极力扶植袁世凯.对革命党人则进行财政上的控制,外交上的孤立;同时又利用革命党人的力量进行逼宫.终于,袁世凯攫取了革命的果实,替代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使辛亥革命半途夭折.  相似文献   

12.
1917-1927年这一时期中国的政局风云变幻,美国在对待南方革命政府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因此,希望中国国内政局稳定,并且不被其他列强所独占,推行门户开放政策这是美国的一贯立场,当南方革命政府建立后,美国认为它妨碍了中国的安定,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故对南方政府持有敌视态度,在外交上只承认北京政府。当南方革命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和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迫使美国修订其对华政策,放弃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列强一致原则,率先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从而取得了外交上的对华优势。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的爆发把列强的注意力又一次吸引到远东。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议和、对华武装干涉、善后借款与承认民国等问题上,德国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与其他强国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德国的反应相当迟缓,它对许多重大事件的政策都是在列强改变政策后被迫制定的,因而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对华之“支那”称呼开始含有蔑意。1913年夏,日本政府在准备承认中华民国的同时,规定今后要以“支那”之蔑称为对后的正式称呼,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的交涉和抗争下,日本政府才不得已地改变了对华称呼。  相似文献   

15.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逃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及其统治集团内心惶惶不安 :一是恐惧西方列强把其列为“祸首”而遭遇惩罚 ;二是他们深知已失掉民心 ,难以照旧统治下去。因而清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以缓和各种矛盾 ,以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西方列强经过争吵 ,吸取了义和团的教训 ,他们深知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巨大力量 ,统治中国人民的最好方法是以华治华 ,因而同意承认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深为感激 ,从此便惟洋人马首是瞻 ,重用洋务派。西方列强在议和期间就督促清政府及早“革新”政治 ,速行“变法” ;而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如张謇等…  相似文献   

16.
张謇和许鼎霖是实业救国的力行者,政治活动的同路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走过苦读诗书、科举应试的道路,都曾有过蒙怨受辱、家道中落的遭遇。面对列强侵略、国势危殆的严峻现实,张謇与许鼎霖都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实业,以救亡图存,造福桑梓,但许鼎霖成绩稍逊。他们都积极参加清末的立宪运动,但张謇更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转而支持共和,为中华民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国初年中英西藏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民国初年中英西藏交涉聂好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中国整个局势出现了新的政治大动荡。帝国主义列强在承认民国问题和善后借款的交涉中,一方面联合起来向袁世凯施加压力,夺取共同的侵华利益;另一方面又单独行动,恣意进行敲诈,谋取各自的殖民特权,其中英...  相似文献   

18.
【单元导读】《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在这种形势下,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亚洲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斗争还在继续,但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以孙中山办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坚持民主共和,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后,清政府起初对之大肆“剿灭”、疯狂镇压,而后来则实行“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合法。导致清政府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教材和教参谈了两点:一是义和团声势浩大,直接危及清朝统治,清政府不敢镇压。二是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第一个原因学生容易理解,对第二个原因,学生必然会问:清政府为什么要对付列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矛盾?要解开这些疑团,就必须知道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与列强在“废帝立储”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几点分析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想法设法引诱女性出洋,迫于现实压力,清政府终于承认了女性出洋的合法化。尽管取得了出洋的合法权利,但囿于中国文化传统,华人女性很少主动出洋,大多仍是被诱拐出洋,女性出洋后仍以从事低贱职业为主。清政府一直反对诱拐华人女性出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