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寒食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禁火寒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之推。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期间,介之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重耳十分感动。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时独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内)隐居。文公放火烧山,想让介之推出山,结果介之推抱树而死。重耳因此作出了一项重要规定,即每年到介之推焚死那天(清明前一天),人们都要禁火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古代诗人或因生活贫困,或因仕途失意,或因漂泊异乡,所写的寒食诗大多为伤怀思乡之作。初唐宋之…  相似文献   

2.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2,(10):36-37
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期间禁止烟火。据《左传》记载,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高义之士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被迫流亡的19年里,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帮助他渡过重重  相似文献   

3.
寒食节的由来古时,人们有这样一个风俗,即在清明节这一天不生火,吃冷食。所以,清明节又被称为寒食节。这得从历史上火焚绵山的故事说起。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为人正直,是个有名的忠臣孝子。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外避难时,介子推忠...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     
足下及陛下、殿下、阁下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上下称谓,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以表尊敬。溯其源,“足下”原并非敬辞。其辞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对介子推怀念时的悲呼称谓。晋公子重耳出逃路上,介子推曾割股为公子充饥,后公子(晋文公)回国执政当朝后,大赏同难侍从,唯忘介子推。后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于是文公寻访介子推,介不肯下山,有人建议纵火烧山,介就会救母下山。结果介子推与老母抱木而死。为纪念介子推,文公命令立祠封号。又叫木匠用此本做了一双木屐。文公每俯视屐,就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拍双膝悲鸣:“足下,悲乎!”后演变为一种敬辞。  相似文献   

5.
漫话清明     
皖君 《科技文萃》2001,(4):155-156
冬至后的106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由于这两个节日只差一天时间,而且寒食节的活动在古代往往要延续到清明,渐渐地两个节日就合并在一起了。 清明节,在公历4月4、5或6日,古代称为三月节,这时正值春天,大地复苏,雨水充沛。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与踏青。 一、扫墓 一般认为,寒食扫墓源于纪念介子推,发展为一般性祭祖则是在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而真正形成制度并普及开来却是在唐代以后。据《唐书》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这时的“上墓”早已不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悼念祖先和逝者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6.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  相似文献   

7.
寒食节在农历的三月,寒食节又称禁烟节,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相传起于春秋时介子推故事。“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字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卢象《寒食》),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  相似文献   

8.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文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有人提及,晋文公开  相似文献   

9.
清明节扫墓似乎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其实,追根溯源,真正与扫墓有关的倒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夕,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史载: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受尽了艰难困苦,后来终于回国做了国君。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纷纷得到高官厚禄,唯独把介之推遗忘了。介之推跟随重耳流亡时,在重耳饥寒交迫时,曾割下自己脚上的肉烤熟了奉献给重耳,可谓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10.
<正>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节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亦称“植枝节”“踏青节”“清明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从人介子推的寒食节。相传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跟随晋公子重耳流离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一次,重耳一行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一连好几天没有看到人烟,一行人饥渴难忍。重耳更是忍受不住,过度的饥饿使他病倒了。  相似文献   

11.
<正>细雨纷纷,烟雨蒙蒙,转眼又到了清明时节。每到这时,总觉得绕不过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好了,读完这首诗,我们来说一说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提到清明节,可能人们想到的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关于清明节习俗的由来,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介子推的故事,在此就不多唠叨了。如果同学们不清楚,或者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可以查查有关介子推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寒食节和清明节的联系以及清明节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小朋友》2007,(4)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保主人性命,从自己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举国哀悼。这个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清明节。  相似文献   

13.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不仅仅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更重要的是介子推的精神内涵牵动着许多中国人。因此,绵山景区应抓住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这一主线,有主题、有层次的规划旅游景区,整合形象,以鲜明的文化特征,独有的人文资源去吸引游客。  相似文献   

14.
农历四月五日,是民间传统的清明节。节前一、二天是古代寒食节。因两节相近,后习俗相混,自古有禁火寒食、插杨截柳、上坟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等活动。其中寒食插柳源于纪念介子推。 2500多年的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非常宠爱王妃骊姬,想把王位传给她亲生的幼子奚齐,便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同母胞弟重耳为了免遭株连,便带了几位大臣和随从逃离晋国,在国外流浪了19年。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  相似文献   

15.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感人故事。是当年晋文公为感谢介子推的割股之恩而设的节日。这一节日也体现了介子推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赤诚之心,体现了介子推为人忠诚、淡泊名利、奉亲尽孝的高风亮节。这一传统节日符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特征。它应该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将这一节日作为我国的感恩节,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是欣赏古装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称谓:“阁下”、“足下”,凡用这两种称谓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样的称谓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国古代三公(相当于今日部长级官员)衙门前均设有阁(近似门楼),郡县亦有阁,因此彼此相称谓之“阁下”,沿习下来,凡对官员皆称“阁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文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唯独将介子推遗漏。有人提及,晋文…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有奸臣想害死晋国大公子重耳,大臣介子推知道后,保护重耳逃离了晋国,流亡国外。 有一天,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他坐在一破席子上叹惜道:“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将来晋国的百姓很难康乐了。”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于苦难中不忘百姓,真该尽心相助,于是他跑到静处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接过后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还问:“哪来的肉,还有没有?”介子推卷起裤腿说:“肉从这腿上来。”重耳感动地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相似文献   

18.
<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寒食节这天要忌烟火,吃冷食。可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寒食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边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一边按现行法律谈谈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吧!寒食节的由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  相似文献   

19.
正清明前一日被称作"寒食",传统上这天不点火烧饭,仅吃冷食,相传是为纪念介子推的。不过,和众多节日传说一样,此说亦属附会。介子推即介之推,史上确有其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结束十九年流亡生活,回国即晋侯之位,赏赐所从亡者,却未及介子推;介子推亦不愿邀功争禄,偕母隐居山林而死。这里并无焚死之事。直到战国时期才衍生出相关情节,《庄子·盗跖》称流亡粮绝之时,子推曾自割其股以食文公,然归国后文公忘恩,子推遂怒而离去,抱木燔死。而在后世转述中,更多的说法是  相似文献   

20.
桑东辉 《武陵学刊》2022,47(1):1-12
作为春秋早期晋国的臣子,介子推以随主流亡、割股食君、不争禄赏、功成身退、与母偕隐、焚死绵山的事迹为世人所传颂,并深刻影响到寒食节等民间习俗.介子推的故事在传播和流衍过程中,虽然被不断演绎增附,但忠德作为介子推故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则自古至今没有异议,如《庄子》中就借盗跖之口充分肯定"介子推至忠也";《楚辞》之《九章·惜往日》亦曰:"介子忠而立枯兮."介子推的忠德,其内涵较为丰富,其核心价值既包含了尽忠尽责的规范伦理意蕴,也充分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美德伦理精神,还彰显了不忘初心的信念伦理价值,更丰富了忠义、忠清、忠廉、忠隐等忠德内涵.介子推忠德是春秋时期政治生态和道德生活发展变化的产物,在晋国的忠德变迁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纠偏校正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