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丰富新颖合理的活动内容,确保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学生个性意识的健康发展。“两头在课外,中间在课堂”这一开放有序的活动模式.既诱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角色的合理定位和工作的合理分工所形成的良好活动机制,保障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杨亚英 《中学教育》2002,(4):46-46,41
现代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课也应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 ,强调学生亲自去实践、发现、体验 ,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与做合一。从而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培养了  相似文献   

3.
4.
青年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各个学校都非常注重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农村中学更应重视培养骨干教师。我们要遵循骨干教师的成长规律,让教师与学校、与学生共同成长。同时,还要制订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建立多方位和多途径的培养渠道,建立一支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新型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校要想成为远离邪教与迷信的一方净土,就应该重视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简单的说教当然不行,必须有一个主渠道,使学生长期得到锻炼和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其主渠道,就可以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1995年偃师市按照国家教委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了活动课。经过近两年的摸索,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97年 5月该市被批准承担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活动课程和中小学生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6.
一、科学意识的含义科学意识是人们从客观世界及其社会活动中获得的对科学、人才及其社会作用的正确认知,是人们对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地位、作用、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等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指导人们按科学规律办事,使自己的行动更具科学性、目的性、方向性、预见性和成效性的基本保证,是指导人们自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依靠和运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科学意识不是古而有之,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形成的共同认识。随着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建设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学好生物知识,建立生态意识,增强环保观念,为此,设计“对绿色生态效应的观察与分析”这一活动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统计,归纳等科学方法认识和了解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以达到提高环境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运用民族语言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开发他们的潜能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  相似文献   

9.
张丽娟 《考试周刊》2014,(89):164-164
<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生观是很重要的。教师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充分认识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充分发动学生。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一堂课的教学对教师而言,首先其要清楚学生关于新知识的生长点。今天所学的东西,它的生长点在何处?这个生长点是否已植入学生大脑之中?如果没有,教师就应先"播种",把知识的生长点播下去,这样一节课就开始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再"浇  相似文献   

10.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能力的高低只有在交际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只是在考试中得到很高的分数,而与别人交流时却是吱吱呜呜,那的确是一件很令人悲哀的事。本文从农村中学的现状及当今的考试机制谈起,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让学生说英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着眼点放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一、创造活跃学生思维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活跃的恩维状态,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他们主体意识的前提。创造学生的活跃思维条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感,成立各种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郑登伙 《教师》2014,(9):71-7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列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4.
陈小霞 《海南教育》2008,(11):69-69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知觉到自己的现有的状态与认识目标之间有距离或空缺。人类和某些高级动物都有这种问题意识的自然潜能,然而要使它发展起来,有赖于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培养和激发。  相似文献   

15.
16.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就是教学的"心脏",问题就是思维的方向。一切科学发现,始于发现问题,始于问题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  相似文献   

17.
王海莹 《辽宁教育》2014,(12):38-39
正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何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  相似文献   

18.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知觉到自己的现有的状态与认识目标之间有距离或空缺。人类和某些高级动物都有这种问题意识的自然潜能,然而要使它发展起来,有赖于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培养和激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瑞昌市教研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也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积弊已深。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推进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围绕“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转变价值取向,走出问题误区,教师要先行魏恒山(瑞昌市实验小学):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品质,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品质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