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解放思想,积聚智慧,继续深化中小学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文章探讨和比较了松散耦合和紧密耦合这两种学校组织结构,从集成的视角提出将两种运作模式加以混合形成一种新的耦合系统.这种混合型结构既能抓住层级制所带来的集权和协调性的好处,根据各个层级对学校组织系统要求的不同,动态地对学校组织进行变革.同时又能尝试利用更加分权的组织结构的优点,较好地克服传统理性官僚组织机制在学校组织环境中的缺陷,对学校组织系统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探讨和比较松散耦合和紧密耦合这两种学校组织结构,强调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认为它们不应该被孤立起来使用,而应该扬长避短加以集成,形成一种新的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模式,以适应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组织结构创新,在其内部各组成要素结合方式的优化上,必须更多地考虑集成创新的思路。将松散耦合与紧密耦合加以连接,集成一种新的耦合系统,有利于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功能为逻辑起点.将本科高校的内部要素进行了分类(学生要素、师资要素、条件要素、管理要素和文化要素);根据系统学的功能耦合原理,对本科高校内部要素进行了功能耦合分析(学生要素与师资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等非物质要素问功能耦合,学生要素与物质性要素以及非物质性要素间功能耦合),据此得到了本科高校是一个稳定的组织系统的结论;进而分析了本科高校对外功能由人才培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再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发展脉络,得到了本科高校是稳定周期较长的组织系统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自组织理论视野中的学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自组织系统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而学校管理系统比较明显的具有自组织特性。自组织理论对学校管理具有重要启示:建立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结合的学校管理系统;使学校管理系统成为耗散结构系统;有效地利用涨落使学校管理达到有序;充分利用协同和竞争使学校管理成为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6.
宋代教化的重心下移与组织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五代以来的社会纷乱和伦常失范,宋代新儒家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致力于对社会伦理观念与国家教化格局的积极改造和重建,突出表现为:教化重心层层下移,官府教化力量与民间教化力量、学校教化组织与非学校教化组织进行了有效衔接、互动、重构与整合。宋代教化组织系统的制度化建构,为维持后期封建社会结构和伦理秩序的基本稳定奠立了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办高职院校运行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组织,其管理与控制方式是各不相同的。相对而言,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组织系统的科层组织特征较为明显。文章阐述了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组织系统中科层组织特征的表现形式,分析了我国公办高职院校运行模式在规章制度管理、人员晋级管理、运行过程及组织中的科层结构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高职教育的协调机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及学校中“技术权力”的培育等方面,对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组织系统的有效领导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组织是松散耦合系统”论源于组织研究的有限理性观。处于开放系统的高校组织各要素间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响应性,在时空之中形成松散耦合系统,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与不足。“松散耦合”提出后的近半个世纪里,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问责日益增强,“松散耦合”被广泛用来解释高校改革与发展,但也存在误用的情形。当前,需要重新审视耦合组织模式的辩证性与系统性,客观评价耦合效果,接受松散耦合与紧密耦合并存,加强高校组织松散耦合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9.
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一般地讲,应当包括学校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目标现代化、管理文化现代化、管理关系现代化、管理质量现代化、管理效益现代化、管理环境现代化和管理方法(含管理技术)现代化等十大方面。 学校管理者的现代化 学校管理者的现代化,指的是在学校组织系统中,担负着对整个学校及其师生员工的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创造进行筹划、组织、控制和考评职责的人员,不断  相似文献   

10.
高温下钢框架力学特征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对H型截面钢框架进行分析,介绍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钢框架结构挠曲变形的破坏模式、对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结构的变形与位移的模拟结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结构各梁柱在不同温度场、结构场、耦合场下的挠曲效应,在热力耦合作用下梁柱的挠度与轴向变形重新分配与变化,在不同受火位置下的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的挠曲效应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温度不断上涨,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各框架梁的挠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构轴向变形不断增大,各框架柱的挠度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结构轴向变形不断增大,各梁柱挠度与轴向变形重新分配明显,工况一比工况二的挠曲效应变化大,说明两层两跨H型截面钢框架在全截面受火情况下挠曲效应更好.研究成果可为热力耦合作用下的钢框架加固修复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的故事框架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妮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揭示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紧闭,同时通过对吉妮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叛的描写,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一个广义Kolmogorov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了一个广义Kolmogorov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Gause型模型(Kuang和Freeman,1988),广义捕食-被食系统(Huang,1988,Huang和Merrill,1989)和其他许多系统(Liu和Zhao,2000,Zheng等,2001,Yang和Liang,2001)为其特例。有关该系统存在极限环的条件以及极限环唯一的条件在本中已经证明。献中的许多结果都可容易地作为本定理的特例而导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规划论的求解进行研究,特别对不可微规划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得出了对一些特殊不可微规划的求解方法,将一类特殊的不可微规划转化为经典的可微规划进行求解。最后以多寡头的合作竞争博弈均衡求解为例,对特殊的不可微规划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14.
湖北谷城沈垭天主教堂自清朝以来一直是天主教在鄂西北的活动中心,当时在全国颇有影响,在罗马教廷档案中也曾有所记栽。笔者采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对沈垭天主教堂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以找到中国近代天主教的发展特点在这一地区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5.
新的物理课程不应当被限制在学科与课本的狭小范围之内,它应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并实现理性与人性的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价值与情感的统一。近日在新疆兵团二中听一节“电流做功快慢与电和热”课时,发现有几段精彩之处,符合新课程理念,现将课堂实录部分片断整理如下,供课改实验区的物理教师评析。片断一:引言与实验“铅笔芯点燃火柴”师: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分子运动》等5篇论文。这5篇论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看世界的方式,为了纪念物理学上的“奇迹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似文献   

16.
The autobiographic novel,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is Han Suyin’s famous work. It has mov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readers and audiences with its beautiful love story. By using post-colonial views on...  相似文献   

17.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8.
在肯尼亚殖民史中,女性遭受着英国殖民文化与本土父权文化的双重压迫。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一粒麦种》,分析殖民时期肯尼亚女性背负双重枷锁的生存状态,同时揭示殖民时期白人女性不幸的生存图景。通过这一视角的解读,体现出作者对肯尼亚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白人女性尴尬处境的同情和惋惜。  相似文献   

19.
20.
刘丽曼 《海外英语》2012,(11):183-184,199
"A Farewell to Arms"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It displays two main interwaving themes of war and love by the narration of a young soldier ’ s experience and his love affairs with a beautiful nurse in the first world war.The novel reflects the author ’ s strong hatred of war and exposes that the war is the real root of the couple ’ s tragedy in this novel and the "Lost Generation " in the real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